发布日期:2009-01-15 浏览次数:
山东省政协委员、市农业局副局长 迟万胜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市农技推广机构为龙头,市区、镇农技推广机构为桥梁,村农业科技示范服务组织为基础,农业科技示范户为样板的新型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科技断层和农业科技信息梗阻两大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服务网络不健全。由于乡镇农技人员“三权”下放,人、财、物归乡镇政府管理,县级农口部门只作业务技术指导,形成了条块分割,造成乡镇农技人员在流动上形成了较小的封闭圈,很难在全县范围内合理运用和调配。有的镇级农口站出现了对县级业务站下达的任务不接、开会不到、情况不报的现象。由于镇财政困难,多数镇给农技推广部门下达了经营创收指标,每年还要上缴镇财政,多达几万元。有的镇甚至将年上缴创收多少与目标考核、奖金挂钩,从而导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重经营、轻服务”,正常的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生产技术考察等农技推广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是经费投入不足,队伍活力不强。近年来,基层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一般仅限于人头工资,对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基本没有经费投入,趋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困难境地。乡镇农口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的问题。许多公益性的常规农技推广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更谈不上高新技术的引进、科研开发和科技攻关。另外,由于政策原因,在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形成了一批合同制干部,这些人工资待遇低,技术职称评定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调查显示,由于缺乏经费,农技推广人员走出去、请进来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很少,使知识老化、知识断层问题突出。有的即使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多是为了职称评定的非专业技术培训。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加之近几年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三权”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政府安排的非技术人员比例不断增加,而农业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很难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使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出下降趋势。导致后备人员不足,技术力量出现断层。据调查,全市镇级农技推广部门非专业技术人员占到总人数的18.2%。这种构成不利于农技推广事业的后继发展,很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是行政事务工作任务重,专业时间难保证。由于镇农口各站的行政管理权在镇政府,加上各镇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管理模式不同,导致乡镇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时间用于从事包村、跑片等工作,而技术推广则成为次要工作。据市果树站调查,全市镇级124个果树专业技术人员中,全年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只有50余人。据市林业部门调查,全市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人员8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被乡镇政府安排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
农业科技信息梗阻主要表现在:1、报纸杂志少,投递不及时,平时只有村干部少数人看到;2、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使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对改革的建议
(一)尽快理顺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完善镇级农技推广体系。实践证明,现行的镇级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弊端很多,既不利于基层农技推广职工队伍的稳定,更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理顺。考虑到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建议下步在机构设置上,仍然实行农业、水产、水利、林业、畜牧、农机、经管等分别设置;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双重领导”的原则,人、财、物三权仍归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各乡镇站作为县级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由乡镇政府代管。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在基层设立的承担公益性职能的事业单位,应确保公益性机构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将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和推广经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确保现有经费不减,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推广经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现有财产归该机构所有,依法受国家法律保护。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集中可能的财力、物力,加强推广体系的硬件建设,尽快改善农技推广的服务条件和服务手段。对一些公益性的基本工作,如试验示范、培训、监测预报等,应有固定的专项经费,以提高技术服务水平。要严格“定性、定编、定员”工作,避免出现“调入和分配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部门、任用非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农技部门负责人”等现象。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踊跃到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工作,切实解决当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面临的人员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狠抓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一是强化政治素质。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为农民服务的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二是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要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或者轮流脱产进修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资格证制度,持证竞争上岗。要建立健全全员聘任、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机制。
(四)抓好村级农技推广队伍培训,搞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终端建设。目前,农业技术入户到田率低,农民获得农业新技术渠道窄、速度慢,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村级缺少农技服务组织,缺乏农民技术员。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健全村级农技服务网络,每村配备1名农民技术员,负责本村试验示范和各项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使农民一般的生产技术难题可以方便快捷地不出村便能及时得到解决。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可给予村级技术员一定的误工补贴。补贴标准可由各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经费由市区财政承担。要加大农民技术员的更新和培训力度,尽快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补充新鲜血液和提供科技原动力,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迅速推广,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五)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建立农业科技信息频道。全市目前有线电视用户总数约75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84.3%。其中农村用户达58万户,占用户总数的77.3%。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全部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通过整合资源,利用闭路电视最大众化的家庭信息工具,将农业技术信息适时、完整、快捷、清晰的传送到农户家中,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通过电视了解、掌握农业科技信息和农村政策等,满足他们对农业科技信息和农村政策方面的需求,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内容,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送科技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