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原版内容 > 委员建言
 > 正文

关于合理开发与保护我市海岸线资源的建议

发布日期:2009-01-08 浏览次数:

市政协常委、市民盟主委黄晓光

 

一、目前我市旅游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市旅游业发展逐步深入,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现。观光景点单一,文化积淀不深,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旅游季节单一,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少的问题突出,成为制约威海市旅游业深化发展的瓶颈。充分利用和发挥威海海岸线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实现威海市海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培植为旅游的目的地而不是途经地,是威海市旅游经济实现飞跃的根本。

二、合理开发与保护威海海岸线资源的作用及目的

1、开创海岸带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先河。

  国内海洋自然保护区基本上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因此协调威海海岸线资源保护与旅游休闲业的持续发展,使公众在最小程度影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游憩娱乐,给后代留下完整的海滨自然风貌;给国内外海岸带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应是威海海岸线开发利用首选定位与课题。

2、整合海岸线分散的旅游资源,提高威海旅游总体竞争力。

  威海市海岸旅游景点不少,但风格雷同,缺乏突出特色。只有将威海市千公里海岸线串连成一个整体,充分将海滨景点观光、海滨休闲度假与回归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等有机地结合,形成人文理念浓郁的绿色生态游,才能有效提升竞争力。

3、加强海岸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威海市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随着捕捞业的不景气,海水养殖业及临海工业的发展,海岸线很多区段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特别是靠近城镇区域的岸线水域和河口附近水域受到的影响较大。将威海市海岸线纳入保护序列,制订政策措施来实施千公里海岸带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通过持续、系统地环境监控管理措施,杜绝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为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以环境保护带动养疗休闲度假业发展,全面提升威海旅游品牌形象。

  休闲度假是威海市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清洁的环境、美丽的自然风光是养疗休闲度假开发的基本条件。作为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城市范例”,我们一直以改善自然环境为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今后我们更应着力以保存海岸线原始风貌为出发点,与生态城市建设一起推动威海市“最适宜居住城市”品牌的发展,打造威海养疗休闲度假城市的更高品质。

   5、为科学研究提供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绿色旅游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将海岸线上不同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的原始景观和人文资源纳入整体保护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海滨“原生态”系统,使其免受高强度海洋开发活动的破坏。为国内外生物、生态、地质、地貌、水文、气象、人文等科研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科考环境与平台。

三、合理开发与保护威海海岸线资源的措施

  借鉴国内外海岸线资源保护与管理经验,结合威海市海岸带生态系统及自然地理特点,建议将威海海岸线资源实行分区保护与管理,可以考虑把整个海岸线资源分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开发区和特别利用区。

1、自然保护区:按照不同景观类型和功能特点,该区分为生态系统保护、生态保护缓冲和地质景观保护三个亚区。

生态系统保护亚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兼顾游憩功能。本亚区除了恢复植被和绿化外,禁止一切开发,并逐步淘汰已有的海水养殖设施。

生态保护缓冲亚区,主要包括一些原始的沙滩、岸礁和山地丘陵及一些近海岛屿。近期内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避免无序的开发,特别是现有海水养殖业应限制对海域自然景观造成永久性破坏的养殖方式,如岩礁岸段的水泥筑池、挖沙筑坝、填海等,将人为的影响降低,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完好的自然海滨风貌。

地质景观保护亚区,本区包括朝阳港和马山港泻湖沙坝地质景观保护区、成山头地质遗迹保护区(含海驴岛)、临洛湾花斑彩石保护区、楮岛连岛沙坝保护区、镆铘岛海蚀平台保护区、苏山岛地质景观保护区、仙人桥地质景观保护区以及乳山银滩和小观金滩沙滩保护区。本亚区发展的重点是充分论证现有的开发项目,制订旅游开发规划,减少旅游开发活动对地质景观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历史文化保护区:本区包括具有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古建筑等以及与历史事件或古今名人有关的场所、地点及文化景观的所有区域,分为历史古迹保护亚区和民俗风情保护亚区两大类。

历史古迹保护亚区,主要功能是在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基础上,使游客充分体验回味威海市的历史文化淀集,北洋海军兴衰史和秦始皇东巡这两条主线的整合是本区的发展重点。考虑与其它旅游部门合作进行旅游产品套餐式整合设计,如中国海军节、秦始皇东巡古道游等产品来带动历史文化游的发展。利用赤山法华院的特殊背景,以佛教朝拜和高尔夫休闲为主线,形成一个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朝拜研修于一体的韩日国际游产品来吸引周边国际游客,推动威海旅游国际项目的开发。

民俗风情保护亚区,主要在保护传统的胶东渔村风貌和渔业文化的基础上,让游客充分体验胶东渔家风貌和渔村风俗,结合休闲度假观光,充分享受胶东渔业文化之精髓,本区开发应避免渔村城镇化和宾馆化的趋势,其定位度假村应名副其实,形成不同层次和特点,尤其是位于偏远渔村的民俗风情区,如镆铘岛、鸡鸣岛、高岛、小青岛等要充分体现传统的胶东渔村风貌。要与世界渔村、西霞口现代渔村等大型度假娱乐项目区别开来,以“小、特、新”来吸引游客。

3 旅游开发区:本区指威海市海滨各景点的游览区、管理区、停车场、餐饮等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及相关建筑设施。除了刘公岛、成山头等旅游开发比较成熟的景区外,其它旅游服务及相关设施应尽量简化,以满足需要为基线。由于威海国家海滨公园的游憩活动季节性很强,特别是以海滨度假为主的区域,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不可避免地造成季节性闲置。因此,要充分考虑各种设施的经济效益,尽量以低成本的临时性、季节性设施为主,既可节省成本,又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4 特别利用区:本区包括居民居住、海产养殖和其他相关产业三个亚区。

居民居住亚区,现有居民点开发与改造应统一规划,有条件的村镇应集中规划,包括村镇合并,部分渔村城市化改造等,特别是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渔村和定居点在适当时机应迁出,通过渔村的城镇化集聚来控制环境污染,减少过度开发对国家海滨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产养殖亚区,是沿岸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开发区,是地方居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短期内难以被其他产业取代。但随着养殖技术的现代化、工厂化,养殖方式改变了岸线传统的利用方式,使大量岸线从养殖中解脱出来。这种转变要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经济补偿。在本亚区自然保护、旅游开发与渔业开发的冲突难免,关键在于协调。为少数人和地方利益而造成环境永久损失的养殖方式要坚决制止,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环境友好的养殖方式,发展观光渔业、生态渔业和海洋农牧化。

其它产业利用亚区,主要包括港口、盐业及部分农、林业用地。盐业主要集中在文登五垒岛湾和环翠区的双岛湾。港口的发展除渔业的贸易外,还应考虑水上娱乐业的需要,特别是帆船、游艇的发展需要。除了威海湾以外,石岛湾和乳山湾也考虑发展旅游码头,带动海上游憩活动和休闲渔业的开展,实现威海国家海滨公园“海陆一体”的旅游发展格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