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威海“十二五”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的建议 |
||||
|
||||
市政协委员 王荣光 我今天的建言题目是《对威海“十二五”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的建议》。我学习了《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刚才听了孙市长对“纲要草案”的解读,对威海未来的发展感到非常振奋。对“纲要草案”我有一下补充建议。 “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是威海城市发展的新定位,也是发展的大方向。就威海自然禀赋而言,这是非常科学的定位。打造精品城市,首先需要有科学的城市规划。我认为,威海既然要打造世界宜居城市,就应以“跳出威海看威海、站在全球看威海”的高度和思路,来确定威海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向。“十二五”期间以至今后相当长阶段,威海应逐步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建设。 一、 对威海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反思 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重视城市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由原来10几平方公里的小城,发展到现在的129平方公里的中型城市。尤其是城中村的改造,加快了威海城市化进度,仅仅3年时间完成77个城中村的拆迁,并使近10万城中村群众增加了可观的财产性收入,过上真正意义的城市生活,应当说是威海城市建设历史上的突破。当然,城市发展总体布局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老城区规划建设特色不足,欠缺滨海宜居城市独特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楼层太低,有的建筑质量差,火柴盒建筑比例过大,建筑墙面马赛克过多,层次低。 城市企业搬迁也存在目光过短行为,如把环球毛纺织厂迁移初村却扩建三角轮胎(势必搬迁工业新区),而蓝星玻璃迁移到经区,又迁移到工业新区;经区、高区建区较晚,但规划布局仍然暴露出一些缺陷。两区建设工厂太多,有的甚至与住宅混在一起。如经区、高区工厂与文化区、风景区、住宅区混杂一起。此外,远遥渔港的选址、热电厂的选址、火车站、汽车站的选址、国际服装城的选址以及合庆湾的房地产开发,等等。这些项目不是破坏了大自然赋予的和谐美丽(选址不当)就是规划建设楼层太低,层次不高,预留发展的空间太小。这都是“10年眼光,10年拆迁”的典型案例(既是不拆也浪费城市宝贵空间资源),建议我们规划部门对这些历史造成的过失、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和反思,警示未来。 二、对威海城市规划发展的建议 威海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关键应确立城市发展框架。也就是说,应明确威海现有三市四区各自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 我认为,威海今后的城市发展重要的是提升精品城市内涵,涉及到城市区域调整、职能调整、管理升级,等等。威海在“十二五”期间,应依据威海特定地域环境取舍城市发展走向,即重点打造以环翠区、经区、高区三区为主干的中心城市区。我建议: (一)以三区为中心城市建设区,全力打造宜居威海 威海应把建设“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作为“十二五”城市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着重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品位。 中心城市的繁荣,需要人口和商业的支撑,目前环翠区、经区、高区的商业、居住中心逐步形成,把三区共同作为威海中心城市区培植,对威海全面提升城市形象至关重要。 1、举办威海城市发展规划建设论坛 威海“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定位决定了提升城市品位的紧迫性。“十二五”期间,威海应确立“大威海”城市框架,全力突击规划建设重点精品工程,树立宜居城市品牌,逐步带动整个城市精品化规划、建设。威海应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针对威海的城市定位,召开“威海‘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城市发展规划建设论坛研讨会议”,邀请专家对威海实地考察,对威海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促进威海城市规划的超前观念和科学规划建设。 2、中心城市应进一步调思路转职能 一是转变城市职能管理模式。青岛的市北区等中心老城区都已转变职能,向服务业、商贸业、金融业等方面转变,取得很好的效果。威海三个中心城区都应调整职能,建议环翠区向服务业、商贸业、旅游业、金融业、流通业、商务会展业和文化产业等发展,合理调整区域管辖,适当扩大环翠区城市规模,将农业的管辖权向其他行政管理区转移,彻底退出农业管理,重点向城市精品化管理方向迈进;建议经区和高区,在一定历史阶段保留高科技、无污染、无噪音和人工传统产业,其他产业都应逐步外迁,今后应停止再上工业项目。逐步向中心城市方向转变,调整城市职能(向以上环翠区的各项职能转变),建设百年精品建筑,提升城市品位。 二是向建设、改造精品化城市转移。根据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损失评估,应尽快对全市的所有建筑进行普查,对破旧低层建筑(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建筑)、已到年限和建设质量没有保障的建筑,应把拆迁重建工作尽快列入议事议程,确保“拆一处旧建筑,建一片新精品”;在“十二五”规划期限内,应改造、消除马赛克外墙的城市建筑;部分城中村“农村赶大集”的保留,不适合精品城市化管理,应尽快取缔,形成城市社区化管理;同时,应根据威海市《关于加强城市精品化管理的意见》,贯彻落实管理标准、管理体制、管理责任,加大城市物业管理的投入和管理,全面推进城市精品化管理。 3、建议成立威海桥头工业区 根据“大威海”的城市框架和区域布局,建议要站在全市战略的高度,启动建设桥头工业区。桥头工业区的成立具有以下战略意义。 一是距离港口近,是临港产业区的最佳选择; 二是可以推动桥头工业化,提升城镇化,提高百姓收入和生活质量; 三是可拉近与荣成的工业化距离,与工业新区一道形成两条“大威海”城市框架走廊态势。 如此,两个工业新区可承载工业和管理职能,可接收环翠区、经区、高区工厂的外迁,并连接荣、文二市,形成规模,全面构建“大威海”的城市新框架。 4、强化威海休闲宜居城市特色 威海的海岸线、沿山线,是两道不可再生的风景线,应切实拿出城乡规划,保护好“两线”。目前仍存在山边、山窝里临时建筑和乱建小工厂的现象和行为,破坏了沿山线,应加大普查力度,予以取缔。威海沿海地带的文化风景区、自然风貌区应设立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威海至成山头海岸线,更要科学规划,严加保护,为威海城市的后续发展预留必要的空间。 (二)环翠老城区的建设改造应向精品化发展 1、应仿照新加坡和香港的建筑风格改造 环翠老城区由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原因,有很多不尽人意的规划建设。总体上,威海应重点节约成本,向外延伸,重点向经区、高区投入,规划建设精品宜居中心城市。同时,应制定环翠老城区长远规划建设,在经济发展有实力的前提下,逐步规划改造老城区。现在的老城区,区域狭小,建议按新加坡和香港的建设风格进行改造,向建筑高层化发展,停止低层建筑。同时,威海应在中心城市考虑类似上海南京路、青岛中山路的规划建设,提升威海商贸、旅游的软硬环境。 2、加快交通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威海三区中心城市的形成,要求城市交通的承载能力必须有一个质的提高。威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车辆的增多,交通压力越来也大。认真履行“公交优先战略”,推广绿色公交,推进公交“油改气”工作和电动车的推广使用力度。应在城市主要繁华十字路口、交通大动脉通行拥挤路口建设地下通道(繁华十字路口可通过运行电梯方式考虑老人和残疾人通行问题),全面提升威海环保式交通大网络。同时,应瞄准轻轨交通,预留轻轨发展空间。 此外,对于新建城区,应重视路网的规划建设,按百年精品城市的要求,考虑水网、电网、轻轨、污水、地下、地上空间等等方面的预留。文登南海、乳山银滩等新城的后续建设都应有以上布局考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