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议活动 > 协商议政
和谐拆迁集中建设威海市全面推进中心市区城中村改造

发布日期:2010-05-26 00:00 浏览量:

威海市政协调研组

 

威海市建市比较晚,1987年成立地级市以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步伐也在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由9.2%提高到目前的58.7%,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129平方公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中村数量也在大量增加,到2006年底中心市区城中村达到66个,有2.7户、8.2万人口。这些村路网、水网不完善,供热、供气跟不上,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比较突出。城中村不改造,基础设施就难以配套,人居环境就难以提升,城市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分群众住在城里却享受不到城市生活。为此,2007年,威海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用三年左右时间全部完成中心市区66个城中村拆迁改造。到2009年底,66个村、2.7万户全部完成拆迁,33个村整体回迁,到今年底将全部回迁安置。城中村改造实现了多方共赢,达到了群众得实惠,发展得空间,政府得民心的效果。

一是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市区25条断头路全部打通,13条河道全部整治。到今年底可新增集中供热和燃气用户3万户、城市道路240万平方米、绿地430公顷;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63所,新建扩建中小学55所。

二是增加了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拆迁改造后,一户居民4间平房能换133平方米楼房,接近拆一还二,这样原来一套价值6-8万元的平房可变成两套7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商品房,价值50-70万元。据估算,将一次性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120多亿元,平均每户40多万元。

三是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大多数村在城中村改造中建设了产权归属集体、只租不售的商业设施。全部开发后,可增加产业、商业设施260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2.5亿元,平均每个村400多万元,每户近1万元。

四是节约了土地。通过城中村拆迁,集中连片开发,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了土地,全市共腾出1.57万亩建设用地,为城市长远发展开拓了空间、蓄备了后劲,市区范围内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五是拉动了经济发展。城中村改造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带动了建材、物流、装饰等40多个行业,形成了投资和消费的双向拉动。城中村改造总投资200多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0万多个,相关产业实现税收60多亿元。

威海的城中村拆迁改造进展快、效果好,根本原因是这项工作顺民心、得民意、称民愿。在调研中,我们所接触的群众,对城中村改造无不交口称赞,发自肺腑地表示拥护和响应。经技区一位老大娘亲手做了十几双鞋垫送到管委,表达感激之情。据了解,大部分拆迁居民都是1天至2天签完协议,1周内完成拆迁,当月开工建设,18个月内顺利回迁,一次性整体拆迁的村达到了90%以上,没有发生强行拆迁事件,没有引发治安和刑事案件。威海市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的经验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赢得民心无难事。威海的拆迁工作之所以平稳有序,关键在于坚持以民为重,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的利益,让群众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最大受益者和最大推动力。市里明确规定,政府土地出让纯收益扣除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后,全部返还村集体,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解决村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首先由集体拿大头,为村民全部办理养老保险,达到退休年龄后每人每年可领到1万多元的养老金。同时,按照建新居、强服务、兴产业的思路,充分利用城中村改造腾出的空间,科学布局二、三产业,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还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把村民变成股东,确保能够从集体经济发展中稳定收益、长期受益。认真落实回迁房补偿政策,拆一还二,一户居民4间平房加宅基地能换133平方米楼房,各村还根据实际出台了奖励政策,有的送5万元的装修费,有的多送1.8万元的躲迁费,有的送10年暖气费和水费,有的送1200元的搬家费,有的免交25年物业公共服务费、住在高层的免交25年电梯使用费,还有的在拆一还二的基础上再送15平方米,等等。充分考虑群众实际困难,全力帮助解决搬家、用水、用电等问题,有的村为躲迁群众办理了原座机与小灵通同号业务、减免了有线电视费。因为处处替群众着想、让群众得到实惠,使拆迁改造由要我拆变成了我要拆,有17个村的群众主动要求提前列入拆迁改造计划。

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为了让群众真正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避免拆旧村建新村,威海市提出 拆迁一个旧村、建设一个精品社区,把城中村改造作为精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建设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健康社区、文明社区、幸福社区。在整体规划上,做到先规划后拆迁、先规划后建设,尽量打破村域界限,对地理位置接近、人文环境相似的村,实行合村并点、整体改造,66个村整合为35个组团式社区。在建筑设计上,既保持红瓦绿树的城市特色,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又在单体设计上突出多样化,注重尊重群众的生活习惯。在质量管理上,对各个环节严格实行全程监管,确保回迁房质量达到或好于小区商品房的水平,开发商都把城中村改造项目作为展示实力的品牌工程,建设了一批上档次、有品位的标志性社区。在小区配套上,做到一应俱全、一步到位,小区周边全部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室内水、电、暖、气、电话、电视、宽带全部接通,社区内学校、幼儿园、商业网点、卫生室、健身广场、文化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配套,确保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

三是做过细的工作。为了统一对城中村改造的思想认识,市里多次组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城中村体验群众的现实困难,组织区、镇街、村的主要负责同志到临沂等地参观学习,并邀请临沂市建设局和曹王庄社区负责同志到威海作辅导报告,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干部的畏难发愁情绪,进一步开阔了思路。村干部包户到人,几次、十几次地登门,广泛宣传城中村改造的好处,不厌其烦地做工作。坚持阳光拆迁,给群众充分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凡是涉及城中村改造的大小事情,让村民说了算。每个村都做到了从规划方案、户型设计到制定回迁补偿政策、选择开发商,全部民主公开、大会票决,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同时坚持规范透明,一碗水端平,杜绝暗箱操作、互相攀比等行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西涝台村是一个750户的大村,为拿出一份让村民满意的拆迁方案,村委会采取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形式,对拆迁方案前后修改了10多遍。望岛村是威海市改造拆迁量较大的一个,拆迁户达894户,在制定拆迁政策前,村委成员逐家逐户征求意见,公布拆迁政策后,逐家逐户解释回迁房的找差、补偿等具体条款,10天内就完成了整体拆迁。

四是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市里把城中村改造任务分年度落实到三区,作为一把手工程,层层签订责任状,拆迁计划直接分解到镇街。特别是重视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对每个村,区和办事处都落实了牵头领导和工作班子,从前期摸底到最后安置,每个环节相关人员都全程参与。在拆迁过程中,多次召开现场会,互相观摩学习,同时实行周调度、月观摩、季分析、年总结,推动工作顺利开展。市区两级相关部门都把城中村改造作为自己份内的事,建设、规划、国土、房管等部门开辟了绿色通道所有审批和收费项目能快则快、能减则减、能免则免。水务、供电、燃气、供热等城市设施配套单位,不讲条件、不讲价钱,施工队分片包干,随时掌握拆迁进度,只要符合施工条件,就及时跟进,做到了城中村拆到哪里,管网就铺到哪里,回迁房一经建成,水电气暖全部碰头并网,确保群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搬进新居。在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时刻,遇到了金融危机,建材价格大幅上涨、房价一度低迷,房地产企业资金比较困难,一些开发商开始观望。市里制定了一系列减免缓收费政策,取消和免征收费项目16个,减半收取3个,缓缴5个,可使开发成本每平方米节省400多元,还对土地出让金实行分期付款,采取推进银企对接等方式帮助企业筹资37亿元,使开发商得以把资金优先集中到回迁房建设中去。威海水务集团缓收资金5000多万元,完成了23个村的配套设施建设。威海供电公司对城中村改造项目一律优先安排,挂牌督办。市里还为每个村选派了一名副处级干部担任城中村改造督导联络员,包村蹲点、上门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0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