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协十一届十五次常委会上的讲话 |
||||
|
||||
(2010年5月28日) 刘玉党 各位常委、同志们: 这次常委会既是一次工作例会,也是一次专题议政会,重点是围绕中小企业发展议政建言。确定这一主题,主要基于中小企业发展关乎“三个大局”:一是关乎全市发展大局。大家知道,企业是经济的主体,而中小企业则是主体中的主体。有两组数据可以说明:一是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中小企业数量占98.5%,增加值占88.7%;二是全市80%以上的地方财政收入来自于中小企业。可见中小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发展中小企业的位置摆得很高、措施抓得很实、行动促得很紧,今年初,又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大会。我们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不能不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关乎全市民生大局。王书记多次强调,既要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又要抓“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小企业与民生息息相关。大企业强市,小企业富民。目前全市3/4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中小企业,这是一个47.7万人的庞大群体,他们的就业、生活、发展等都要靠中小企业。企业好了,职工心中不慌;企业富了,职工生活滋润;企业打个“喷涕”,职工收入就得“感冒”。我们要关注民生,就不能不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三是关乎全市稳定大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企业是社会的基石。我市有近3万户中小企业,每户企业都联系着几个、几十、上百上千个家庭,它构成了社会重要的网状结构。这张“网”有千条线、万条线,都由发展来穿针引线。中小企业发展好了,就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线”,发展不好,就会变成影响稳定的“高压线”。我们要维护社会稳定,就不能不关注中小企业发展。 为此,市政协把中小企业发展确定为十五次常委会的主题,并首次采取实地视察和专题议政相结合的方式。上午,视察了中玻光电、红太阳彩印、同泰实业集团、万丰汽轮公司、新北洋和威海化工机械公司等6家企业。下午,召开专题议政会,请委员们就中小企业发展议政建言。 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很重视、很支持。市委常委、副市长刘祖礼同志在百忙中出席会议,听取委员发言,发表热情讲话,使我们感受到了市政府领导对工作执着、认真的负责态度,对政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委员参政议政的肯定和鼓励。市中小企业局徐东明局长介绍了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讲的很全面、很客观、很到位,为我们知情明政、参政议政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次会议,大家一起看发展、听发展、议发展,感受到的是不同寻常的发展。全市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局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发展气势振奋人心。今天视察的几家企业,行业不同、基础不同、规模不同、发展路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展有气势、有魄力。这种气势和魄力,表现在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干劲上,表现在小富不安、做大做强的追求上,表现在自主创新、科技支撑的后劲上。如新北洋公司年均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10%,已累计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或行业标准9项,获得授权专利311项,成为国内唯一掌握专业打印机核心设计、制造技术的企业;邱新华常委的同泰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订单不降反升,经济效益逆市上扬,并投资142亿元在文登南海新区开办产业园,向打造百亿企业迈出了大步;万丰汽轮公司狠抓质量和安全管理,先后通过了日、德、法等多项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成为国内铝轮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中玻光电开发的光伏建设一体化应用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等等。二是政策优惠鼓舞人心。市委、市政府抓中小企业发展思路清晰、方法科学、措施得力,制定了一整套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今年二月份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环境、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被中小企业誉为满载春天般温暖的“政策快车”。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负担重、市场需求不足等难题正逐步得到有效解决。三是优化服务深得人心。市委、市政府把对中小企业服务与重点企业同等对待,选派特派员联系100家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把支持中小企业列入目标考核,提高考核权重。市中小企业局强化职能,深化服务,狠抓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和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发展保护行动,着力当好企业发展的“保育员”、“服务员”和“护航员”。可以相信,我市中小企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热潮。 中小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都在于“小”。 以上,大家围绕解决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创新难、招工难、供地难、办手续难等问题,谈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有一些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根据今天视察和平时了解的情况,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 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推动中小企业“能变” 我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是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大手笔、大动作,出台的6大项、25小项扶持政策,直指长期以来中小企业面临的“瓶颈”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全市各级各部门正在对照这个意见,拿出具体落实措施。对此,广大中小企业深表欢迎,同时感觉要兑现这些政策需过好“三道关”:一是执行关。特别是削减检查收费项目,由于削的是部门权力,减的是既得利益,所以很难执行到位;二是监督关。存在着不知怎么监督、不能全面监督、怕惹麻烦不敢监督等问题;三是操作关。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今年以来,国家银监部门一方面加紧平台贷款清理,一方面收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同时,央行今年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7%,接近历史最高点,这势必使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加高,使相关政策的落实难度加大。我认为,过好这“三道关”,应着力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执行责任机制。对各部门削减的检查收费项目,关键看执行得怎么样。应建立执行责任机制,把削减检查收费项目与部门责任捆绑起来,以此提高减费、减税的积极性。二是执行监督机制。像抓执行“禁酒令”那样去抓部门监督,对说了不算、定了不干的单位,应追究相关责任。三是融资创新机制。在坚持政府财政性资金扶持和银行贷款的基础上,通过发行债券、股票、基金争取上市等市场化手段,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最近,随着国务院发布了“新民营36条”,不少地方已把启动民间资本当作“找钱”的重要渠道。我市也应在这方面积极介入,抢占先机。 二、激发全民创业欲望,推动中小企业“量变” 有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每千人拥有企业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为25个左右,我国每千人拥有企业仅为11个。而我市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仅为8.6个。企业数量少则税收就少,想保证税收则企业负担就重。因此,首要任务仍是提速增量。应抓住“两区”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的欲望,催生出更多的中小企业,着力推出“三个一批”:一是推出一批适合老百姓干的“短、平、快”项目。2008年,浙江绍兴开展了一场以“个体创新业、能人创大业、百姓创家业”为主题的“创业绍兴”活动,面向普通百姓推出了1000多个投资小、见效快、适宜创业的连锁项目,并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与项目对接、从事加工生产的,不用领取营业执照;为上下游企业配套、不离家、利用闲置厂房搞小规模生产的项目,鼓励登记,免交规费;优惠税收,起征点以下的免收,起征点以上的减半,等等。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二是推出一批民众学得来的创业典型。通过媒体宣传、巡回报告等形式,树立先进标杆,引领观念转变,进一步形成想创业、能创业、人人创业的社会氛围。实现中小企业的“量变”,首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要向想创业、敢创业上转,向想发财、敢发财上转,由“打工经济”向“老板经济”上转。三是推出一批优质服务标兵。去年,我市有一家纺织企业投资800万元新上了一套国产纺织设备,由于对相关政策不了解,错过了申报时间,没能获得50多万元财政补贴。由此可见,深化服务大有文章可作。应重点培养和推出一批优质服务单位和标兵,引导各部门和单位向先进学习,真正像王书记要求的那样,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推动中小企业加快“量变”。 三、强健内功提升素质,推动中小企业“体变” 做大做强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国务院5月13日发布的“新民营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通信、铁路、新能源、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释放出了解困民营经济的强烈信号,也激起了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愿望。我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切入点,加快中小企业聚集,为中小企业膨胀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应坚持这一思路,着眼于企业内部发展要素的优化提高,推动企业内外并举、加速膨胀。主要有三个“着力点”:一是品牌建设。品牌建设培育的是产品龙头和企业影响力,增强的是核心竞争力。必须牢牢抓住品牌建设不放手,鼓励、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争创品牌,以品牌建设扩大影响力,提升竞争力。企业要创品牌、树品牌、吃品牌,有没有品牌,是天壤之别。二是信用建设。信用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源和特殊资本。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应在政府领导下,积极培育信用市场,建立失信惩戒制度,规范企业监管。企业要自觉按规使用信贷资金,按期还本付息,提高诚信度;要积极申请质量管理认证和产品认证,推动信用建设上档升级。三是文化建设。企业做大做强,归根结底靠的是职工。应进一步重视和培育企业文化,用先进文化团结人、感染人、凝聚人;应尊重职工权益,保障职工利益,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应切实担负起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服务民众,造福社会。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质变” 我市将中小企业列为“三区”建设和“自主创新年”活动的重点目标群体,大力提高中小企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已经初见成效。还应重点做好“三个延伸”的文章:一是产学研结合向具体项目、企业和产品延伸。产学研结合,高校院所一般看不上小型企业。应发挥政府穿针引线的作用,积极促成高校院所与中小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企业和具体产品上,通过项目对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优化产品结构。二是孵化项目向高新技术延伸。孵化项目是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我市现有57家高新技术小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3%,还有5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把孵化的重点向这些中小企业延伸。三是传统产业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延伸。对属于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贴息等政策,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改项目,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总之,要通过推动中小企业不断实现“量变”、“体变”、“质变”,使中小企业进一步变多、变大、变强。 各位常委、同志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为我们更好地履职参政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希望各位常委和委员继续关注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建言中小企业发展,热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出智慧和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