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01-25 浏览次数:
市政协科技界别组委员 崔忠智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成就巨大,但是我们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我们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我市资源状况,充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风电项目势在必行。
一、我市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我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海岸线长上千公里,由于北、东、南三向面临黄海,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受气影响年平均风速为
二、我市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
我市是我国风电开发建设最早的地区。早在1984年,山东省政府和原航空工业部共同出资,在荣成龙须岛建设我国第一座工业示范性马兰风力发电场,1986年5月建成并网发电,风电场安装了由丹麦引进的三台55kW风电机组,为我国的风电开发建设开启了先河、积累了经验。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风电得到快速发展,到2010年末,已建成的6处风电场(含1986年投运的荣成马兰3*55KW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371.405MW。其中,华能3处,装机174MW;国华1处,装机147.75MW;大唐1处装机49.5MW。最大风场规模147.75MW,单机容量最大为2.0MW。投资金额单位容量每千瓦0.9-1.1万元。
另外还有在建项目5处,装机容量204.1MW,预计2011年完成。其中华能2处,装机55.5MW;大唐1处,装机49.5MW;华润1处,装机49.5MW;歌美飒1处,装机49.3MW。单机容量最大为华能3.0MW。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1、风电发展与电网规划和建设不协调。由于风电建设一般都在远离电网尤其是骨干电网的偏远地区,风电项目的接入系统,会给电网建设和管理带来困难。另外,风电的输出功率不稳定,具有间隙性特点,也可能成为风电建成并网的制约因素,国内风电建成而长时间不能并入电网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国外都把风电发展纳入电网规划,要求电网超前规划同步建设,为风电接入创造条件。
2、风力发电开发建设相对滞后。从我市风电投运的情况来看,风电开发布点分散,单机容量偏低,电场规模偏小,最大容量也仅有十几万千瓦,目前还仅限于沿海陆地一带,就丰富的风能资源而言,装机总容量还远远不足。
3、风电市场投资开发秩序不够规范。各类投资者竞相进入风电市场,一些没有资金、技术的企业也以各种名义“跑马圈地”,抢占资源,长期不予开发,甚至乘机变相倒卖资源。对于风能资源较好,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多家参入,难以形成集中连片开发建设的规模效益,造成了资源浪费。
4、投资收益较小吸引力不大。由于高昂的投资和较低的机组利用小时,致使风电成本大大高于火电,加上价格等鼓励政策还不完善,投资收益吸引力不大,因此决定了部分投资者积极性不高,囤积资源等待观望也在所难免。
5、政策支持难以到位。国外都从价格和税收政策上支持风电发展。在价格上,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根据风能资源状况、风机容量、利率和收益水平等因素制定风电上网价格。另一种是由财政补贴负担。目前,我国主要是统一定价。由于定价偏低,造成风电项目投运后基本上是盈亏持平甚至亏损,难以起到激励产业发展的作用。关于税收的优惠政策,2008年前批复项目尚未落实到位。另外碳排放指标转让也很难找到合适买家,使CDM补偿难以落实。
四、发展风电项目的建议
1、坚持风电有计划有秩序的发展原则,编制风电发展规划。建议继续深入开展好风能资源普查及预选风电场场址工作。摸清家底,确定目标,制定完善“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的风电发展规划。确保我市在“十二五”期间风力发电事业有计划有秩序的发展。
2、坚持电网先行原则,加快配套电网建设。从目前风电建设接入系统情况看,电网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在风能资源丰富,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地区,更需要在发展风电的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提前建设电网输配电设施。为保证大型风电场对外输送能力,应争取电网等部门的支持,超前规划,同步完成配套网络的建设。
3、坚持重点支持的原则,维持风电开发秩序。随着火电企业运营压力的不断加大和风电优惠政策的逐步落实,投资者对投资风电信心在增强,同时,一些投资者从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不惜代价提前占据新能源产业资源,下一步新一轮风电市场的竞争将会加剧。因此,对投资者的选择和风电开发秩序的维持迫在眉睫。目前在威海市投资风电的企业有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国华瑞丰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华润风电公司、西班牙歌美飒公司等,这些公司的实力、业绩和信誉均已得到证实。“十二五”期间,应重点选择和支持那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有信誉、业绩优、社会责任感强的大企业集团参入投资建设,以确保建设速度和运营质量。
4、坚持规模化的原则,建设百万千瓦风电场。与陆地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资源量多,品质好,清洁环保,已成为国际风电发展的趋势。我市是全省重点开发建设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我们应立足三面环海、风能资源丰富、近海海域地质构造稳定的优势,积极发展海上风电,争取成为我省海上风力发电的先行者。
5、坚持风电产业体系化的原则,打造威海制造业基地。风电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附加值高,产业链长,消耗资源少,对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大。风能发电系统需要许多关键设备,如发电机、风轮、传动机构、调速装置、调向装置、蓄电池和塔架等。目前威海市有关风电设备的制造业很少,因此,应该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引进和合作开发大容量风电机组和配套部件制造,特别是风力发电机、机械传动、运行控制、变频器等高端产品,实现风电装备的本地化,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6、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加快风电技术人才培养。应坚持风电装备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相结合的原则,针对风电的间隙性和风电机组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工作的特点,开展风电场风电量短期预报和风电场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系统的研究,以保证风电机组安全和提高供电质量。充分发挥我市院、校作用,联合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校,尽快建立风电产业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到运营管理、维修服务等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加速风电技术人才培养。应依托我市的大专院校,完善风电科研机构,研发可靠性和效率更高的永磁发电机技术、研发海上风电场技术、研制水平轴风机等,尽早抢占风电设备的制高点,使我市在今后风电制造业中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