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01-25 浏览次数:
市政协科协界委员 王麦壮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正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服务支撑,优化发展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被评为全国地级市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高区被评为山东省第二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经区科技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成为山东省第二家国家级交易中心;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工业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实施单位。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4224件,同比增长10%,其中,发明专利1185件,占总申请量的20%;专利授权量达到3071件,翻了一番。
我市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一是重有形轻无形。部分企业负责人只重视有形资产的扩张,对专利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不重视,有的只当作企业的“门面”;部分企业的研究成果不及时申报专利,导致丧失新颖性而无法获得知识产权,造成无形资产流失;许多企业在科研和项目立项时,不注重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利用,出现了低水平重复研究和立项技术落后问题,使有限的科技资源白白浪费。二是重制造轻创造。受自身研发能力不足的影响,部分企业“拿来主义”思想盛行,习惯于引进成熟技术和成套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后续开发跟不上,难以掌握核心技术,致使产品只能在“低端制造”上徘徊。三是重应用轻保护。我市大多数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对容易造成侵权的技术没有申请外围专利,境外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数量少,知识产权存活期短、保护范围窄,极易引起知识产权纠纷,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不够完善。一是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没有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没有真正将知识产权作为竞争工具或经济资源加以经营。二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信息检索、预警服务、行业分析等方面的服务能力较低。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对创新的支撑能力较弱。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人员素质低,在办理涉外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评估等方面还没有破题。
3、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懂知识产权规则、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人才严重不足,特别在遇到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时,很难找到能应对案件的专业人才,只能到北京、上海等地外聘。加快培养引进一批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高知识产权专业水平和实务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我市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如下建议:
一、着力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扶持机制。一是强化政策导向。落实《山东省知识产权促进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在本级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维权援助和奖励事项,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二是实施培育工程。重点扶持主导产业、优势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力度,集中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群和集聚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三是建立激励制度。建立以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建立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对重大发明创造和重要专利技术的发明人(设计人)给予表彰奖励。参照省和有关市地的做法,建议市政府设立专利奖。设立专利实施和产业化资金,通过贷款贴息、创业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对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产业化给予资助。
二、着力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一是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威海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重点行业、支柱产业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加工和战略分析,为企业和社会技术开发、市场开拓、专利战略研究等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二是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以政府创业基金为基础、战略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为主体的融资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和个人创新创造。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贷款业务,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信贷支持。三是中介服务平台。扶持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其依法开展知识产权代理、资产评估、科技成果评价、技术鉴定及法律服务等业务。
三、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市知识产权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制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目标和任务。建立由政府推动、需求导向的多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自主培训、委托培训、联合培训等方式,开展面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人员、中介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引进步伐,鼓励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面向国内外招聘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将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纳入我市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享受相关政策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