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01-25 浏览次数:
市政协少数民族界别组委员 任 威
新年伊始,喜讯传来: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知识的宝库,是科技兴市的重要依靠力量。努力使驻威高校资源与蓝色经济区建设相对接、相适应,发挥其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促进作用,十分重要和必要。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希望能对各级领导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市高校现状及相关专业情况
建市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市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目前,共有4所本科高校(校区)、3所公办高职院校、1所民办高职院校。几所本科高校的基本情况如下:
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下设13个学院、3个教学部共计42个专业,其中海洋学院与蓝色经济产业关联度最高。海洋学院现设有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药品营销”四个专业方向。此外的大多数专业也均与蓝色经济产业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2、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下设16个院系(部)共计38个专业,与蓝色经济产业有着直接关联的是海洋学院和船舶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现有五个专业:“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工程学院下设两个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此外,其余大部分专业与蓝色经济产业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3.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共开设有13个专业,与蓝色经济产业关联度最高的应属“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但其余大多数专业均与蓝色经济产业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4、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目前仅开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两个专业,均直接与蓝色经济产业相关联。
二、我市蓝色经济产业与高校资源对应分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科学制定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提出要重点打造“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滨海旅游休闲度假”、“新能源”、“现代石化”等六大产业基地。现对“六大海洋优势产业”与高校资源的契合度进行对比分析。
1、“海洋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契合度最好,但仍有缺项。海产品生产加工是我市最具优势、且比较成熟的产业,重点是发展海水健康生态增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和渔港服务业。山大分校和哈工大(威海)均设有海洋学院,其专业直接服务于海洋产品生产加工。两所高校在此专业方向上均有较高水平的科技研发力量。企业有技术需求,高校有科技资源,故该产业具有最成熟的基础和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在“渔港服务”这一领域,高校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我市渔业发展的需要。
2、“船舶修造”产业的契合刚刚起步,但前景看好。我市已被列为省内四大造船基地之一,并且具有龙头地位。按照规划,将重点建设皂埠湾、俚岛湾、石岛湾三大造修船业聚集区,并配套发展船舶零部件产业。与此相对应,目前驻威高校中,哈工大(威海)设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海运学院设立的轮机工程专业,都是直接服务于船舶修造产业的。哈理工(荣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山大分校、哈工大(威海)和哈理工(荣成)的电子信息类、材料科学类、材料类、机械类等各类专业则可服务于船舶配套产业。但由于这些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师资力量及科研能力还有待于提升,不能充分满足修造船企业开发高端产品的需求。另外,为船舶配套产业集群服务的相关专业也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科技研发能力、校企合作平台搭建等工作均需不断深化。
3、港口物流产业的契合尚待进一步开发。建设蓝色经济区,对加强港口及配套设施建设,做大做强临港物流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驻威高校均缺少“港口建筑”、“港口机械”、“港口电气化”等涉港相关专业,仅哈工大(威海)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与其相近。海运学院的两个专业直接服务于与港口物流密切相关的航运业,能够满足航运人才的需求,但科技贡献率不高。各高校的经济类、管理类、外语类专业与物流产业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契合度不够,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4、“滨海旅游休闲度假”、“新能源”、“现代石化”三大产业的契合度较差。近年来,我市重点建设以“千公里幸福海岸”为载体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着力实施“一线六板块”旅游产业空间发展战略。但目前,四所高校均未开设与“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专业。而“新能源”和“现代石化”产业均属我市的新兴产业,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及人才需求急迫。但驻威高校开设的专业与这两个产业的融合度不足,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对促进高校资源与蓝色经济区建设相对接的建议
第一,强化政策引导,促进校企合作。建议成立由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牵头,科技界、经济界、企业界、教育界等方面专家参与的指导协调小组,为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体系上的保证。建议在已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围绕鼓励校地、校企加深合作,制定有关政策规定,提供专项扶持奖励资金,使高校在为我市蓝色经济产业服务中获得更多政策层面的支持,对全社会产生积极引导作用。
第二,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人才保障。建议市有关部门进行充分调研,摸清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及发展过程中人才需求的总体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人才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与驻威高校达成共识,密切合作,通过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与使用相互对接、实现“双赢”。具体措施包括:结合各高校情况,适时增设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急需的专业;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增减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通过开设培训班等形式,为相关企业培养各类适用人才。
第三,构建学科平台,推动战略合作。建议根据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构建由高层次领军人物牵头,各高校、各企业、各部门精兵强将共同参加的创新团队,搭建学科平台,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增强我市蓝色经济产业的科研凝聚力和科技竞争力。大力推动校企之间深化合作,以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为主,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促使高校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四,利用高校资源,开发高端产业。建议以高校科技、教育资源为基础,规划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开发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把学校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