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慈善事业急需制度规范和政策扶持 |
||||
|
||||
市政协委员王辉 以博爱奉献为宗旨的社会慈善事业,倡导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人们在参与慈善活动中,思想会受到感染、心灵会受到净化、觉悟会得到提升,受到慈善事业帮助的困难群体会感受到人间真情和社会关爱,从而有利于在全社会倡树友爱、互助、和谐的文明风尚。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下,我市社会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全市人民为抗震救灾、扶危济困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展现了大爱无疆的胸怀,涌现出很多慈善品牌和典型,如“社会妈妈行动”、“威高光明行动”、“慈善助学行动”、“水秀”、“好人杨正权”等。 欣喜之余,我们也应清醒看到慈善事业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是民众的参与度不高。客观地说,人们普遍不缺乏慈善意识,但缺乏经常性的慈善行为,多数人是遇到大灾大难时才有捐赠意愿。国外80%的捐赠来自于公众,而我们正相反,主要是靠企业。企业的情况也参差不齐,据了解,我市开展的企业认捐慈善基金,60%的企业未足额上缴基金利息。二是对企业的鼓励政策措施不完善。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公益性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所得税额时扣除。就是说捐赠的超额部分仍需纳税,造成“捐赠越多、纳税越多”的不合理现象,加之捐赠免税程序繁杂、时限较长,都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三是社会慈善活动有“行政化”现象。慈善事业应以社会慈善组织为主体,政府主要起引导作用。但目前往往是政府下通知、部门抓通报、单位定标准,形成“行政化募捐”。政府及其部门在善款发放中充当了主角,容易给公众造成慈善活动是政府“救助”行为的错觉,不利于社会慈善事业自主、自信、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四是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下降。随着“郭美美事件”等案例在网络媒体曝光,慈善机构运行不规范、善款使用不透明等问题倍受关注,人们对捐赠的款物是否真正用到了地方存有疑问,导致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下降,严重挫伤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解决上述问题,虽非一日之功,但确需政府加强引导,对社会慈善事业给予制度规范和政策支持。对此提三点建议: 一、倡导慈善理念应多措并举、深入持久。慈善事业是一种正能量。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施惠者与受惠者都受益。政府作为社会慈善事业的引导者,应协调宣传、民政、教育、文化等部门,运用多种渠道和措施,深入持久地宣传倡导慈善理念。一是通过广电、报刊、网络、户外广告等媒体,大力宣传慈善理念,营造关注慈善、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二是深入开展评选“慈善之星”、“慈善大使”、“优秀志愿者”、“慈善社团”等活动,表彰慈心善举,树立先进典型,引导更多的爱心人士自觉投身慈善事业;三是对威高集团“助学项目”、威海港集团“职工互助项目”等运作良好的慈善公益模式,在全市进行交流推广,便于企业单位取经;四是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学校、社区、军营等,自主开展或参与各种慈善公益行动。 二、筹措善款善物应多管齐下、广开通路。一是广开政策通路。建议我市依据上级政策法规,研究制订对企业和个人慈善行为的激励政策并有效实施,协调税务部门改进免税操作程序,为企业提供便利。二是广开信息通路。经济发展了,社会上不乏有意愿、有能力做善事的爱心人士,但往往不知道帮助谁、怎样帮。目前这类扶助信息,民政、慈善总会及妇联、团委都掌握一些,但信息相对分散。建议设立全市统一的扶助对象信息库,便于集中及时地为爱心人士提供信息。三是广开人力通路。建议成立“威海市志愿者服务中心”,广泛吸纳有志于慈善公益事业的人士参与,集捐助咨询、志愿者培训和管理于一体,形成城市爱心基地。鼓励街道或社区设立小型捐助站,接受居民日常捐款捐物,灵活及时服务于救助对象。四是广开募捐思路。比如:面向企业和个人征集“冠名慈善专项基金”,促进商业利益与慈善事业的良性互动;通过微博、QQ、手机短信等传递募捐信息,提高募捐灵活性;通过与境外慈善公益组织或知名慈善人士取得联系与合作,广辟慈善财源。 三、使用慈善财物应加强监督、阳光运作。去年12月,中国红十字会聘请了包括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内的16位知名人士,组成社会监督委员会,对红十字会工作及捐赠款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我市也应启动这项机制,成立慈善机构社会监督委员会,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监督:一是监督慈善机构对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一些重大项目实施情况;二是对凡是引起公众质疑的事项,社会监督委员会可主动代表公众开展调查,独立向社会发布监督公告。对慈善财物的使用,做到事前须公示、使用要公开,对慈善机构以及重大慈善活动的募捐及资金使用情况,采取第三方审计方式,及时对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审查、公开。对一些不具备财务能力的公益社团、慈善群体,要对所捐款物登记造册张榜公示,对物资去向留存单据,杜绝截留、挪用及其它违法现象发生。总之,政府管理部门、慈善机构和社会监督机构、慈善人士之间应形成有效沟通、良性互动的局面,由此推动制度升级,使慈善活动得到合理有效规范,实现“以善促善”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