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10-08 浏览次数:
刘玉党
学习、团结、民主,贯穿于政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于政协工作的各方面,见诸于政协工作的效果中,是人民政协工作中涉及最多、最具特色、最为重要的三个问题。
一、关于学习
学习问题,恐怕是人们谈论最多、探讨最广的一个话题。对学习为什么要反复讲、经常讲?一来,我觉得学习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2000多年前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到70年前毛泽东同志那篇著名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从改革开放前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古往今来,人们对学习的认知、探讨和改造,一直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学习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推进政协工作的第一需要。所以,要经常讲讲这个第一需要。二来,我觉得学习问题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人们都很清楚。但说起来头头是道的是学习,做起来被忽略的往往也是学习。不少人在检讨自身不足时,都会把“学习不够”拿出来说。第一次学习不够,查出来就该认真改正,但每次都是学习不够,就是个态度问题了。之所以反复讲学习,就是期望大家能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学习,正确把握学习,把学习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使之成为人生的重要内容。再有,我觉得学习问题是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市政协换届以来,围绕建设学习型队伍、学习型机关,从完善制度、组织活动、习惯养成等方面入手,做了不少工作,在政协队伍里,学习的风气和氛围日渐浓厚,但还不够。如何进一步增强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等等,都需要不断探索,作出回答。
学习是一个老话题,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大家、名家之言。本人不敢与他们相提并论,只是作一点探讨性交流。主要谈四层意思:第一,学习是什么;第二,为什么学习;第三,怎样学习;第四,怎样促动学习。
(一)学习是什么
我觉得,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学习是一种未知的神往,是只有进入学校方能领略到的精彩;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对于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学习是适应角色需要,不断增强职场竞争力的工具;对于离岗退休的人来说,学习似乎成了一段历史,偶尔回忆起来,会觉得学习真是个好东西,工作的时候没有多少时间学习,退下来了,学习反倒成了“主业”,于是就读读书,看看报,学学摄影,练练书画,把学习又找回到了身边。这也应了那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既是人们对学习的一种朴素认知,也是社会对人类的一种普遍要求。对学习,我的理解主要有三点:1、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不论是人在母体孕育时的胚胎反应、幼年时的呀呀学语、青少年时的学校教育,还是步入社会后的工作阅历、退休后的保健养生等,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可以说,学习从一开始就成为人的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学习是人的生命运行的存在形式,热爱学习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人的学习欲望和潜能,不会因为人的年龄、社会角色的变化而发生本质的变化,更不可能出现缺失的情况。2、学习是人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永不停止,没有“句号”。普通人追求的是知识和技能,智者圣贤们追求的则是真理。马克思曾说过,为了给工人争得8小时工作制,我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他写《资本论》时,在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里每天学习研究长达16个小时,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有100多本。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在中南海的故居,简直就是书天书地,书架、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床上,到处都摆满了书。正是因为学习上的持之以恒,才将这位没上过一天大学的普通农家子弟,塑造成为一个震惊世界的伟人。3、学习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更新的过程。当今社会,知识更新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它催着人学习,逼着人学习,容不得人不学习。有几份资料,一份说,最近5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超过了以往3000年所产生知识量的总和;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另一份说,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 “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不间断的持续的进行充电,才能不间断的、持续的释放能量。这些资料,传递出一条同样的信息,就是在当前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已经不是人们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了,而是学多与学少、学快与学慢、会学与不会学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时代,学习速度快的,会站在社会前面走;学习速度慢的,将被社会拖着走;打死也不学的,社会将彻底抛弃他。
既然学习是本能、是追求、是需求,与人的一生离不开、割不断,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学习呢?目前比较通常的有“三个境界”的说法。第一境界,是把学习作为工作的一部分;第二境界,是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第三境界,是把学习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一般来说,人起码要达到第一境界,标准再高一点是达到第二境界,最好是能达到第三境界。我认为,在人民政协中,应当大力倡导和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因为,加强学习是人民政协的首要任务,终身学习是我们立德、立身、立业的必然选择。对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来说,选择了政协工作就是选择了终身学习,要立志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二)为什么学习
人的追求不同,学习的目的也就不同。我认为,学习主要有四个目的:求知、启智、明理、修身。与之相对应的有“四高”:
一是以学求知——本领高。学习首先是为了求知,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求知的目的而学习的。有句俗话叫“艺多不压人”,是说掌握的知识越多,本领就越大,本领越大,越不会难住自己。现代社会的人,更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积累。据测算,在人的知识库中,经常有用的知识只占其知识总量的30%左右。因此,每个人都应不断加强现代知识的扩充和更新。如果不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做好工作。知识能转化为本领,本领则意味着力量。有人说过,人生有三种力,形成为三种量。一是“实力”,即能力、财力、权力等,它决定人生的“分量”;二是“活力”,即创新力、策划力、执行力等,它决定人生的“变量”;三是“魅力”,即表现力、吸引力、影响力等,它决定人生的“增量”。三种力交互作用,形成为人生的冲击力。三种量累积得越多,人生的顶点就越高,事业就越辉煌。这三种力和三种量的根本取决于人的知识力,即学习。学习是人的第一能力,是真正的看家本领。学习精通,事业成功;学习不行,一事无成。政协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不认真学习研究政协理论知识,就难以把握其特有的规律和方法,就无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以前说过,政协如同一部大书,在这部大书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统战、议政、民意、人物、文史等宝贵资源,既是一部治国理政的巨作,又是一部人生修养的宝典,凝聚着众人的智慧精华,有着精辟的思想要义和广阔的思维空间。阅读政协这部书,是一种含金量很高的文化阅读。我们要认真研读这部书,从中学习知识、汲取营养、获得经验、把握规律,不断提高做好政协工作的本领。
二是以学启智——智慧高。明代大剧作家冯梦龙在他的《智囊》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智慧犹如泉水,源头藏在地下。开凿它,让它流出来,就是学习。”学习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是激发智慧的源泉。大家知道,在全世界众多民族中,犹太人的智慧是出了名的。人们所熟知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贝多芬,以及“股神”巴菲特、“金融大鳄”索罗斯等人都是犹太人。有资料显示,犹太人仅占世界总人口的3‰,但自1892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的获奖比例却高达32%,是其他民族的100倍。犹太人的聪明智慧与其民族遭遇有很大关系。自公元前1447年摩西出埃及,犹太人几千年来到处遭受迫害,被抢夺、被驱逐、被杀戮,从而使追求知识、增长智慧成了犹太民族的一种防卫机制。他们信奉“智慧是永远也抢不走的宝贝”,因而形成了爱好学习的传统。在犹太人家里,当小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拿来一本书,把蜂蜜抹在书上,叫小孩去舔蜂蜜,借此告诉孩子“书是甜的”,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在以犹太人为主体的以色列,平均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2万人就有一家出版社,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这几个比例都是全球之最。一般来说,普通人学习的目的,并非要成为大师、大家,而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使自己能变得聪明一些、智慧一些,把事情做得顺利一些、漂亮一些,归纳起来就是“两完”:即完善知识结构、完美品格气质。我们政协中有许多同志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令人高兴。希望大家认识“学则智,不学则愚”的道理,学习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拉长人生的宽度。通过学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从而不断充实头脑,开启智慧。
三是以学明理——境界高。明晓事理,是学习的基本目的。明晓事理的人,思想境界就高,在大是大非面前就不会站错队、走错路、办错事,在困难挫折面前就不会低下头、瘫下腰、倒下去。我们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中,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和功绩,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通过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了科学规律和工作方法。陈云同志刚参加革命之初,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人为什么会犯错误?像党的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都是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还会犯错误?自己也犯过错误,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在哪里?他努力寻求着答案,但长时间未得要领。抗战爆发后,陈云回到延安,繁忙工作之余,仍在探求破解的答案,曾多次向毛泽东请教。毛泽东告诉他,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方法不对头”,建议他读哲学,学唯物辩证法。由此,陈云开始系统学习哲学,并且渐入佳境,达到如饥似渴的地步,并总结出了“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体会。陈云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这就是他学哲学悟出的精髓,也成为领导干部抓工作的思想法则。说到学哲学、用哲学,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也堪称楷模。李瑞环从20几岁开始学哲学,几十年从未间断。他能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由此可见,学习上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学习上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我们要把以学明理、提升思想境界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认真地学哲学、学规律、学世界观、学方法论,用正确的世界观改造人生,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工作。
四是以学修身——品行高。2006年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前,接受过英国《泰晤士报》采访。记者问道:“你晚上经常读什么书?掩卷之后,什么事情让你无法入睡?”温总理当时引用了六段诗章来回答。第一句是左宗棠的一幅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第二句是屈原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第三句是郑板桥的两句话“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第四句是宋朝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五句是文学家艾青写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第六句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敬畏就越会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后来,记者把这六段诗章,连同采访内容用了两个版面刊登在《泰晤士报》上,还用半个版刊登了一幅屈原的画像。《泰晤士报》之所以破天荒地用大篇幅来报道此次采访,不仅是被温总理博学多才的气质所折服,更是被他心中那份炽热的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所打动。博学多才,气质不凡。苏东坡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为防虫蛀书,在书中放置香草,给书留下了清香味,“书香”一词由此而来,后来人们就把读书人超凡脱俗的气质称为“书香气”。书香气可以从人的谈吐、气质、甚至面相上显现出来,是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博学多才,心中有爱。学习既给我们提供精神食粮,也是提升道德水准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志气;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正气;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才气;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气;是“淡看是非,与人为善”的和气。这种力量,让平凡变得伟大,让平庸变得卓越,让平淡变得高尚。我们都应该坚持以学养德,以学修身,不断加强道德品行的修养。
(三)怎样学习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古今中外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就是说学习要讲究方法。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有三条途径:读书、读人、读事;有三位良师:书籍、师长、社会;有三条原则:自觉、主动、独立;有三种境界:苦学、好学、会学。还有一些名人总结的读书办法,如鲁迅的“跳读”法、老舍的“印象”法、华罗庚的“厚薄”法、杨振宁的“渗透”法、白寿彝的“研读”法,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主要想谈谈如何培养学习的习惯。
什么是习惯?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南美洲的一个足球之乡,有一天,一个青年妇女抱着孩子在阳台上,被大火包围了,正在走投无路之时,下面有人喊,叫她把孩子快扔下来。她低头一看,正是当地足球队最著名的守门员。所以就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扔下来了,守门员很轻松地接住了孩子,但是他紧接着还有一个习惯动作,就是把孩子给踢出去了。这就是习惯。习惯这两个字的本意,是“习而惯之”。人的动作可以叫习惯,人的行为可以叫习惯,人的态度可以叫习惯,好的方法也可以叫习惯。从一点一滴开始“习”,“习”到最后,就成了“惯”。我们在学习上应当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一,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有句成语叫“见缝插针”,用在读书上十分贴切。古代人们读书有“三余”、“三上”、“三到”的说法。“三余”是说,晚上是一天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下雨阴天也是一种空余时间,要充分利用这些空余时间读书;“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就是骑在马上看书,躺在床上看书,上厕所也要看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如《弟子规》所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很有名的勉励勤奋读书的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与此相对应,还有一首讽刺在学习上偷懒的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书籍收拾待来年。”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也有一句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八小时之外,是一个有着丰富弹性的广阔空间,谁把握得好、利用得好,就会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特别是现在,每年的双休日、节假日有115天,几乎占去全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如果能把其中一些时间用在读书上,收获将不言而喻。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对有的干部进城后把业余时间用在推牌九、打麻将上,十分痛心,十分着急。他苦口婆心地教导各级干部: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著名企业家鲁冠球介绍过一种现象,他说,我曾用心培养过一些人,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有的人很快就能独挡一面,而有的人则迟迟派不上用场。什么原因?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发现他们最大的差别是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不同——有的人把业余时间用来学习,有的则认为业余时间就是要休闲。对闲暇时间的支配,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境界。大家知道,毛泽东酷爱读书,以至于把读书当作一种休养身心、调适精神的“休息”。1954年,毛泽东开始学外文,他在接见巴西外宾时说:“学外文好啊,当作一种消遣,换换脑筋。”毛泽东有时工作累了,就和身边人员一起读英文,一读英文,脑子就钻到单词、句子里去了,其它的都不想了,就得到了休息。这是一种特殊的休息,可以说是“毛泽东式的休息”。由此联想到,在读书学习上,不是没有时间,不是不能坚持,关键看能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我们不妨也把读书看作是一种休闲,当成一日三餐。这样,学习就不再是额外负担了,而是每天的必需,成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习惯就成了自然,书本知识就能变成你的学问和能力。
第二,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就是广泛阅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书籍,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数学、艺术、科学、法理等各领域的知识。学哲学使人睿智、学历史使人明智、学数学使人敏锐、学艺术使人灵秀、学科学使人深刻、学伦理使人庄重、学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博览群书要读多少书?诗圣杜甫有一段著名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他提出的读书的数量。万卷书到底是多少?可以用字数来细化一下。唐代的书,一卷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万卷书大约是一亿字。在当时活字印刷尚未发明、文化信息传递闭塞的情况下,读一亿字的书是不少的,也很不容易。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阅读量并不多,也不难做到。胡耀邦当年曾对青年干部提出了“阅读两亿字的书”的要求。两亿字怎么个读法?胡绳结合自己的体会说,在两亿字的书中,四分之一的要精读,四分之三的可以略读,或者快速浏览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算来,每天抽出两个小时来读书,15年至20年就可以读完两亿字的书。培根也说过:“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本书则应当咀嚼消化。”我的理解,博览群书绝不是要平均用力,不论拿起什么书都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下来。事实证明,平均用力既不实际,也不实用。要想使读书又好又快,就要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有所控制地读书,通常需要两个步骤:一是粗读。就是采取看目录、看内容提示或快速阅读的方法,对书的内容作一般性了解,以发现这本书中的精华以及个人所急需的知识;二是精读。就是在粗读并锁定阅读目标的基础上,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反复研读,细嚼慢咽,力求一懂、二记、三会、四熟。通过这种有重点、有选择的读书学习,我们就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自由遨游,并最终登上想要到达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