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原版内容 > 探索创新
 > 正文

讲学习•讲团结•讲民主(二)

发布日期:2013-10-08 浏览次数:

  第三,养成读无字之书的习惯。读书是学习,但学习不是只有读书这“华山一条路”,我们在阅读有字之书的同时,还应该走出书山,勤读无字之书。读无字之书,主要是“三读”:首先是读人。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美国作家爱默生说道:“所遇之人,各有各的胜我之处。胜我之处,我必学之。”二人虽然所处的时代、国家不同,但这两句话却异曲同工。政协的老领导、老干部,多是从各级领导岗位走过来的,有着丰富的工作阅历和经验;政协委员是各界别的优秀代表,智慧出众,业绩超群,我们身边的同事也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别的单位很难具备,应十分珍惜。有人深有体会地说,听专家学者授课,你也许得花上几个小时去听,但这却是人家花了若干年时间研究,甚至是一辈子经验积累的总结。所以,很难得,很受益。要虚心地拜身边的领导、委员和同事为师,向他们学习请教,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其次是读事。读人是为了正确的读事。只有读明白人,才能做明白事;只有读得懂事,才能做得成事。读伟人做过的事,可以明眼目、正方向;读成功人士做过的事,可以学经验、长见识;读聪明人做过的糊涂事,可以得教训、提心力;读糊涂人做过的聪明事,可以见希望、增信心。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读一件事情,悟一个道理,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智慧。有时候,读人、读事之妙更甚于读书。大家知道,毛泽东既不是行伍出身,也没有进过军校,应该说一开始他并不懂得军事,但他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秘诀就是他的名言“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正是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才造就了毛泽东这位用兵如神的天才军事家。“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是他对“什么是军事”的最好诠释。再次是读自己。自己的后脑勺自己看不见,要想看得到就需要照镜子。对于自己做过的事情,也需要时常照“镜子”。有一位著名企业的老总,有一个习惯:每个星期的周末,都会抽出一个半天的时间,来思考过去一周在经营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一一记下来,然后再思考一一解决的办法。他说,不是每个半天都能把所有问题解决的,但这样做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去办事,不至于再出现同样的失误。我们自己有哪些事情做的挺好、成功了,哪些事情做的不好、失败了,都应该进行思考和总结。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也是一种成功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是大的成功成功与失败都是难得的活生生的教材。总之,社会是一所大课堂,每个人都可能是你的老师,每件事都可能成为你的教材,要主动去观察、体会、感悟。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从书本上学来的不一定生动,靠别人教来的不一定深刻,靠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才有深度,记得牢,用得上。

  第四,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读书既要有勤奋好学、学而不倦的精神,又要做到学而能思,思而有悟,悟有所得。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是说如果一味的读书,而不加思考,往往会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宋代学者朱熹对学习也有精辟论述:“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髓才是精华、是真经,学习重在汲取精华,觅得真经。有两句话,一句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另一句是“书到用时方恨多”。前一句说的是书读得少,孤陋寡闻,平时不努力,用时才后悔。后一句意思是读书虽很多,但不善思考,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用时也抓瞎。学习如同吃饭,不能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不可否认,现在有些人在学习上患有一种“消化吸收不良综合症”,症状有三种表现:一是胃口不好,食欲不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吃一点东西就发胀;二是牙口不好,吃东西嚼不烂,只能生吞活剥,不加思索地接受;三是肠道不好,吃多少排多少,不能吸收,不能变成自己的营养。希望政协同志们在学习上不要染上这些病症,而是要增强“食欲”,对待知识有强烈的占有欲,一顿不吃就饿得慌;提高吸收能力,对各种知识能吃得进,吸收得了;增强消化功能,能充分汲取知识的养份,并使之转化为做好工作的能力。使人民政协能够多一些严谨治学、多一些研讨思辩、多一些笔墨书香,成为重知识、出思想、善谋略的地方。

  第五,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我国古人有很多关于学以致用的名言,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口中说,纸上做,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其实,学习这个词本身就是学与用的组合。“学”即学知识,“习”包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很多事例证明,如果学而不用,纸上谈兵,不但无用,而且有害;只有学以致用,躬身践行,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有用管用。有一个0.1美元的故事。有一次,美国有家大公司的关键设备出了故障,一开始找来技师,修了半个月也没有修好。公司老板很生气,于是又找到一位有经验的工程师,工程师答应帮忙,但开价要一万美元,公司无奈之下只好同意。工程师围着设备转了两天后,拿起笔在设备的某个地方画了个圈,告诉说此处的线圈出了问题。果然,按照工程师的指点,机器很快就修好正常运转了。这时候这家公司有个人不服气地问,凭什么画个圈就拿一万美元?工程师说,画个圈收0.1美元,知道在那里画圈收9999.9美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知来源于在实践中的勤学苦练。对待学习,就如同使用冰箱一样,装满,是为了掏空,目的不在于把自己变成囤积知识的容器,也不在于把学到的知识放在里面保鲜,而在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指导行动、推动实践。古罗马和古希腊有两个著名的演说家,一个叫西塞罗,一个叫西尼斯。每当西塞罗的演讲结束时,听众都一起鼓掌并大叫:“讲得真好,我们又学到了新知识!每当西尼斯的演讲结束时,听众们转身就走,说:讲得真好,让我们开始行动吧!开始行动是学以致用的起点,需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厚积薄发,就是结合工作实际,运用自己所学进行实践,让知识在工作中发挥出应有作用;另一个是纳故吐新,就是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工作创新,提升工作实效,让知识发挥出倍增效应。这两个方向,都应该大力提倡。我想,如果每一名政协委员、政协干部,都能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那么市政协不仅会成为学习氛围浓厚的地方,而且会成为创新思维活跃、工作动力强劲、实践效果显著的地方,政协的工作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一步。

  (四)怎样促动学习

  在促动学习的各个要素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耳熟能详的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映雪读书、韦编三绝、手不释卷、闻鸡起舞等典故,讲的都是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在古时候学习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这些古人还能释放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创造出一段段学习佳话,靠的是对学习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它说明了一个道理:主观上有,再艰苦的条件也挡不住学习的脚步;主观上没有,再优越的条件也会让人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促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增强内动力。重点应强化“五心”。

  一是责任心。说到学习与责任心,不能不提到两个人。一位是周恩来,一位是顾炎武。周恩来才思敏捷,才华出众,被后人尊称为“大儒。他在少年求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周恩来的一生,就是为着实现这一崇高理想而刻苦学习,奋斗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受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一位博览群书的大学问家,也是一位以主张经世致用著称的思想家。顾炎武一生书不离身,手不释卷,外出时要用两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他边读书边行路,凡是路过重要的地方,都要详细询问当地的情况,对书上的内容进行核对和校正。顾炎武为什么能如此勤奋学习,同时又极力主张经世致用,他的一句名言说得很清楚,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由此可以看出,责任心是勤奋学习的源动力。责任心强的人,总会觉得所学不够用、不解渴,平时不用逼、不用催,就会主动去学,而且学的越多、懂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的不足,进而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我们政协就有不少责任心很强的同志,上班时间聚精会神干工作,业余时间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在工作时,储存在脑子里的知识就能任凭调用,得心应手。反之,那些责任心不强的人,干工作都提不起精神来,学习就更不用说了,即便是催着、逼着,不得不学了,也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这种混日子的心态是要不得的。现代社会是竞争社会,要靠知识立足,凭本事吃饭,“有智吃智,无智吃力,无智无力,饿得笔直。你现在混日子,将来日子要混你。因此,对待学习必须保持强烈的责任心,把学习视为人生必需、迫切需要。新形势新要求,使做好政协工作的标准更高了,对提高业务本领的要求更严了,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更多了,从而促使我们保持学习的热忱,增添学习的动力,强化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进取心。进取心是一种忠诚事业的态度,是一种改变现状的抱负,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志气。世界上第一列火车刚制造出来时,速度还赶不上马车,很多人都当笑话看。但设计者坚信火车必将后来居上,没有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放弃,最终成就了这项伟大的发明。龙永图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一干多年。可他始终没有放松学习,每天都给自己布置一道功课,就是下班后把当天的《参考消息》翻成英文,然后再从英文翻回中文。最后对比两版文字上的差异,不断摸索和修正。十年磨一剑,机遇终于来了。有一天,谷牧副总理临时要会见外宾,不巧首席翻译不在家,单位领导找遍了办公楼,只看到还在加班学习的龙永图,没办法只得抓了他的公差。龙永图进入会见厅后,领导站在门外心里直打鼓,直到会见结束后,看到谷牧副总理满面笑容走出来,心上的石头才落了地。龙永图也从此走上了工作的前台。政协组织是一个藏龙卧虎、群英荟萃的地方,很多委员在本学科、本专业、本领域中,堪称是高手、强手、能手、硬手。但实实在在讲,既专又博的“多面手全面手并不多。不论是政协工作,还是其他工作,既需要专业型人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这涉及到一个知识结构的问题。关于人的知识结构,目前流行的说法有四种:第一种是“一字型的,这种结构有宽度但没有深度;第二种是“1”字型的,这种结构有深度但没有宽度;第三种是“T”字型的,这种结构既有宽度也有深度;第四种是字型的,这种结构不但有宽度和深度,而且还能冒出头来,富有创造性。显然,第一种和第二种都是不合理、不理想的知识结构,我们要把建立“T”字型、字型的知识结构作为目标,在学习上保持强烈的进取心,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加快知识更新,实现知识创新,形成一个既掌握某一学科专业知识、能纵向拓展,又熟悉相关学科知识、能横向延伸的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既专又博、既精又通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平常心。学习本是寻常事,应当保持平常心。正如诸葛亮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学习上保持一颗明静、淡然、求实的平常心,就会摆脱浮躁的干扰和功利的羁绊,进入一种自由学习、舒心学习的境界。首先是吃亏而不怨。为了学习,一方面,你可能要减少一些与朋友或客户联络感情的机会,可能会失去一些赚钱发财的机会;另一方面,你通过学习,能力提高了,水平长进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领导交办的任务越来越多,干的多,吃苦受累自然就多。因此,有人就觉得学习吃亏,甚至认为“多学不如少学,少学不如不学。古人说吃亏是福,我想,每个同志都应正确认识这一亏一福,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不要怕吃亏,每一次吃亏都是在积福,吃亏在先,得福在后;不要怕付出,每一次付出都是在收获,付出越大,收获越多。从而做到吃亏不怨、吃亏不计、吃亏不比,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其次是享誉而不骄。学习使人进步,进步给人带来荣誉。荣誉面前,最容易滋长的是骄傲自满,而骄傲自满是学习的大敌。我国古代有个叫方仲永的人,五岁时便能写诗作赋,被称之为神童。于是经常有人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有时还赠些银两。赞扬的多了,得到的好处多了,就飘飘然,学习不那么用功了。到方仲永13岁的时候,让他写诗已经没有了神童的灵气。又过了7年,他已变得默默无闻,和一般人一样了。谦逊是做人的美德、成功的阶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知识渊博,门徒众多,但他却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谦虚就是我的宗教。”人因为博学而谦逊,因为谦逊而伟大。我们应当谨记“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在学习上始终保持谦逊的美德和谦虚的态度,做到享誉不骄,永不满足。再次是失利而不馁。《孙子兵法》里有句话:“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意思是说,胜利了而不妄自狂喜,失败了而不惶恐气馁,这种胸怀大志而又不露声色的人,可以委任其当大将。做事能成功固然是好事,但毕竟失利是常有的事,哪有那么多做一次两次就成功的事。关键是要有决心、有信心,相信一切都可以重来,总有成功的一刻。比如,我们有些委员写提案、提建议,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心血,但有时却并没有被接受和采纳。对此,不要想不通、看不开,更不要因此产生怀疑而泄气。提案不采用不等于无用,今天不用不等于将来不用。其实,提案和建议能否被采用,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有现实条件的问题,有实施时机的问题,还可能有我们选题上认识上的问题。对此,应端正心态,坚定信心,更加深入学习调研,拿出有理有据、有正确指导作用的建议来。

  四是自信心。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是:培养人就是培养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自信。换句话说,自信心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失去了自信心就意味着失去了竞争力。在学习上也是如此。没有什么人是生而知之的,也没有什么人是天生愚笨的。据科学研究,人的肉体之间,并没有什么价值上的多大差异。一个人不论多高的个头、多大的块头,不过是7块肥皂(脂肪)、22盒火柴(磷)、20磅焦炭、5克硫磺、1根钉子(铁)、1英两有色金属和可以刷一间房子的石灰……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大约值10元钱,还不如一只羊值钱。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才能上的差异,而才能上的差异,是由学习上的差异造成的。人只要努力学习,就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就没有练不成的才能,关键是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行,自己才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邓亚萍刚开始练习打乒乓球时,个子矮,胳膊短,谁也不认为她是个打球的料。但她凭着超强的自信心,刻苦训练,争强求胜,最终成为了乒坛女皇,是第一个实现世界女子乒乓球赛大满贯的人。当事业到达顶峰时,邓亚萍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跳出体育这个老本行,选择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充电。刚报到时,老师让她一次写出26个英文字母,她绞尽脑汁才勉强写了出来。但她没有退缩,靠着顽强的毅力,边训练边学习,完成了从清华学士、到诺丁汉大学硕士、再到剑桥博士的学业三级跳2008年以来,邓亚萍又实现了从奥运村副村长(处级)、到北京团市委副书记(副厅级)、再到人民日报人民搜索总经理(正厅级)的从政三级跳。邓亚萍的事例,验证了自信心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这句名言。人的自信心与成功概率成正比。自信心越强,越能够不畏失败,不怕挫折,不懈进取。自信心越大,越能够产生强大的进取动力,排除一切障碍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首先要为自己设定一个努力目标。大家应当思考一下,你能在哪个方面出手、出眼、出头,是当个企业家、事业家,还是当个发明家、艺术家、理论家或其他什么家,都给自己定个位,树立个大目标,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设置目标应当因人而宜,有的人可以高一点,有的人则不必太高,太高了可能达不到,容易中途放弃。确定了大目标以后,再把它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达到了一个目标再接着干下一个目标,这样就能够始终保持自信,强化自信,逐步实现大目标。

  五是持久心。学习贵在有恒,贵在持久。有一则阿拉伯寓言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展开翅膀就能飞上去;另一种是蜗牛,它肯定是一点一点爬上去的。雄鹰能上去,靠的是天赋;蜗牛能上去,靠的是恒心。蜗牛的本领与雄鹰根本无法相比,但是蜗牛靠着恒心所达到的高度,却丝毫不亚于雄鹰。学习的持久性是由学习的特性所决定的。学习有两大特性,一个是空间上的学无边界,一个是时间上的学无止境。空间上的学无边界与时间上的学无止境,又分别包括两层涵义。空间上的学无边界,既是说学习的领域无限宽泛,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知识都是学习的内容;也是说学习的场合到处都是,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时间上的学无止境,既是说知识永无穷尽,人永远不能穷尽对知识的学习;也是说学习未有穷期,人的一生就是在读着一本没有结尾的书。由学习的特性所决定,凡是想学有所成,想成就一番事业,在学习上必须有恒心、有毅力、有耐久力。李白能成为“一代诗仙”,不仅是因为他天资聪敏,更是受“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所启发,以毕生努力登上了诗坛顶峰。贝多芬能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也是因为有不放弃、不懈怠的精神,他说:“我没有一天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是为了使它醒了以后更兴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人物,很多人仰慕他的天才,但鲁迅却说:“我哪里是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学习上。”这些名人名言,揭示出了学习的真谛就在于持之以恒。由此可以说,名人与凡人之间的差别,恐怕就在于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三分钟热血很容易,持之以恒很不易。学习犹如登山,先易后难,越到高处,路就越陡,人也越感到疲惫,就越发有摔下来的危险。这对人的恒心和毅力是一个很大考验。成语讲“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越到这个关口,越要全力以赴,坚持到底。学习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年轻时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学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有决定性影响的知识;中年时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时阅历丰富、时间充裕,应当保持百读不厌、常学常新的态度,在学习的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享晚年。可喜的是,在我们政协中,许多同志正在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朝着完善知识结构、完美品格气质的方向努力。大家要以学习为荣耀、为动力,真正做到好学、博学、勤学、善学,使市政协成为学习型政协组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