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原版内容 > 探索创新
 > 正文

讲学习•讲团结•讲民主(三)

发布日期:2013-10-08 浏览次数:

二、关于团结

  团结是个大命题,也是个永恒的命题。这是因为,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天起,一直到将来人类社会的终结,团结始终与人类社会相伴相随,须臾不可分离。团结既是一个历史性命题,也是一个时代性命题,还是一个将来时命题,这三者加起来,就成为一个永恒性命题。下面,围绕团结这个话题,谈三层意思。

  (一)为什么要讲团结

  先说团结的定义。单从字义上讲,圆形为“团,解不开为,故用力将绳索打结成圆形即为团结。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团结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进行的联合或结合。团结的指向对象是人,人是社会人,因而团结就成为人们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推而广之,家庭、单位、政党、民族、国家等,都离不开团结。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一,团结是民族精神之魂。中国素有“礼仪之邦君子之国的美誉,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团结、崇尚团结的民族。中国古代有句话:做事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紧接着还有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人和,按照古人说文解字的方法来分析,会发现其中的寓意十分贴切。字的一撇、一捺两笔是最优美的字形,表示人需要相互支撑和扶持。字由组成,在古代指一种谷物,二月生,八月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因而有中和之意;在古代指人。因此,字就是指和顺相依、心口相应,包含有和气、和睦、和谐之义。中华民族历来将看作是道德的崇高境界,关于的论述也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国语》中有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周易》中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主张把作为普遍道德准则,通过来管理国家、社会和家庭。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到荀子的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从范仲淹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到王夫之的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从林则徐的胆壮心齐民心可用到孙中山的现在中国要四万万国民兴起”……这些论述中所包含的团结思想,植根于华夏大地,萦绕于人们的脑海,通过历史的不断熏陶、沉淀和提升,逐渐演化成为我们民族的遗传基因,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与瑰宝。

  第二,团结是国家强盛之本。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之间就存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无比自豪。回首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合而分、分而合交错更替,以团结和统一为主旋律的进步史,就是一部合则利、合则兴,分则乱、分则衰的明鉴史,就是一部民族和睦相处、互助互利、携手共进的融合史,就是一部华夏儿女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一步步走向兴旺的奋斗史。中国多民族的融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传说中的皇帝、蚩尤时代起,民族的融合便已开始。其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可以说民族融合、统一的趋势一直未曾间断,历史上著名的“文姬归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以及开凿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等等,都反映出了民族的融合、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其间,不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永乐盛世康乾盛世等太平景象。当然,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民族之间、同族之间也时常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给黎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大乱则大治。战争过后,人们痛定思痛,民族间又开始了新的融合,而每一次新融合,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更强大的凝聚力。近代以来,每当面临外敌入侵、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总是能够捐弃前嫌,团结起来,共御外辱。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以其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崇高理想和宽广胸怀,使中华民族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团结、大联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建国6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一个曾经四分五裂、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民族团结、国力强盛、人民安康的新中国。可见,团结就是国家强盛之本、振兴之源。

  第三,团结是事业成功之基。早在中共七大的筹备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为七大制定了“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的总方针,并发出号召:全党要团结如兄弟姐妹一样,为全国胜利而奋斗。不达胜利誓不休!其实,团结与胜利就是一对相伴相随的孪生姐妹,团结是基础、是条件,胜利是结果、是目的。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团结。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心思齐、团结统一的环境。反过来,任何一项事业的失败,其背后都能找到不团结的祸根。在这点上,古往今来、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比皆是。在古代,有三国时孙刘联手,火烧赤壁,击退80万曹兵的佳话;也有楚霸王项羽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最终被困垓下、遗恨千古的教训。在近代,有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伟大胜利;也有太平天国首领分裂,爆发内讧,最后被各个击破的惨痛失败。在今天,正是因为举国同心,军民携手,我们才能赢得抗击特大地震地质灾害的决定性胜利。这说明,有了团结,就能化弱小为强大,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没有团结,就会貌合神离,众叛亲离,一盘散沙,一败涂地。正如有句话所说:和着干,出经验;分着干,没法干;对着干,全完蛋。无论任何事业,团结都是第一位的关键因素,是事业成功的坚固基石。

  第四,团结是政协主题之一。人民政协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团结的主题鲜明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首先,团结是政协诞生的历史起点。1948年4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提出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获得了各党派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爱国华侨的积极响应。19499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选举了政协全国委员会,确定了国旗、国歌、国徽、国都和纪元等,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可见,人民政协就是全中国人民大团结、大联合的结晶和象征。其次,团结是人民政协的重要使命。综观60年的发展脉络,团结始终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使命。195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政协五项任务之一就是调整关系,即密切各党派团体的合作关系。198212月修订的《政协章程》,首次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写入了总纲。20043月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又把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写入了章程。2006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政协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都团结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奋斗。这是对新时期人民政协履行团结重大使命的高度概括。其三,团结是政协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协靠团结生存,靠团结发展,也要靠团结来促进发展。政协事业的发展,对外要形成上下协调、宽松和谐的氛围;对内要使政协成为和谐融洽的大家庭,使大家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挚友、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相互关心的朋友。面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唯有团结,才能凝聚人心;唯有团结,才能汇集民智;唯有团结,才能激发斗志;唯有团结,才能攻坚克难。因此,我们要把团结的主题寓于履行职能的全方位、全过程,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如何认识团结

  认识团结,即理解团结的内涵。关于团结内涵的各种论述很多,有从团结的定义上来阐述的,有从其功能上来阐述的,有从其作用上来阐述的。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诠释团结的内涵。

  团结是一种力量。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现象:如果看到羚羊在奔逃,那就是狮子来了;如果看到狮子在躲避,那就是大象发怒了;如果看到狮子和大象都在逃命,那就是蚂蚁军团来了!蚂蚁是何等的渺小微弱,但上百万只蚂蚁组成的庞大团队,连兽中之王也要退避三舍。可见团结就是力量。个体弱小没有关系,只要与伙伴精诚团结,就能变成巨人,形成战胜一切的无穷力量。团结既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物质力量,这种力量威力无比,也最见水平。大家都看过《水浒传》,梁山108条好汉个个身怀绝技,唯独宋江给人的印象是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但他却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原因就是他有把大家捏合起来、团结起来的本事。宋江之前的王伦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晁盖虽重义气却是急脾气,他们都是在团结的本事上输了分,自然要被淘汰掉。古往今来能成大器者,非团结所不能。团结能聚人心,团结能成合力。这种合力不是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聚变和升华。一个同心协力的群体所产生的整体效能和力量,大于每个成员的能力之和。1+1的结果不是2,而是11,再加一个1就是111

  团结是一种文化。团结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是炎黄子孙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所依赖的精神支柱。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团结已从一种社会公德准则,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范畴。这种文化,是以团结为核心价值取向,以阐释、传播、倡导、奉行团结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是容纳了古往今来关于团结的思想精华和实践成果而形成的。如孔子提出的“仁爱人的道德学说;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孟子提出的得道多助仁者无敌;诸葛亮提出的集众思、广众益等,及至当今我们党提出的八荣八耻、和谐文化等等,都是这一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理念渗透和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如表现在亲人之间,是骨肉相依、同命相连、相孺以沫;朋友之间,是情同手足、休戚相关、患难至交;党派之间,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同心同德;国家之间,是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平等互利;人与自然之间,是厚德载物、包容万物、和谐共存,等等。团结文化的理念,对维系社会发展与稳定起着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团结是一种美德。说团结是美德,是因为团结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需要付出的。付出就是一种美德。团结既是付出,也是获得;要先付出,后获得。常言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只有付出了真诚,才能收获真诚;只有帮助了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网上曾流传过一则西方寓言:有个人问上帝,为什么天堂里的人快乐,而地狱里的人不快乐?上帝说,你想知道吗?那好,我带你去看一下。他们先来到地狱,正是开饭的时间,许多人围坐在一口大锅前,锅里盛着美味的食物,可是每个人都是既饥饿又失望:原来他们手里的勺子太长了,根本没法把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大家都很痛苦。上帝又领他来到天堂,这里的人们也在围着大锅吃饭,手里的勺子也很长,可大家却显得十分快乐。原来,这里的人们是相互用长勺子把食物送到对方的嘴里。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只是用勺子的方法不同而已。快乐与不快乐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相互付出。有人这样评论时下的社会现象:我们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但深入的交流越来越少;我们结识的人越来越多,但真诚的朋友越来越少;我们身边的邻居越来越多,但经常走动的越来越少。什么原因?我觉得主要是相互之间缺乏真心的付出,或者付出是不对等的。所以说,要想搞好团结,就必须有真诚团结、乐于付出的美德。

  团结是一种能力。团结既是德又是才,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特别是对领导者来说,善于团结是最大的本领。有两个关于“领导者与三个下属的事例:一个是刘邦。刘邦当皇帝后,在一次大宴群臣时提到了手下的三个人才。他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用兵作战,我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我能用之,所以得天下也。刘邦说的我能用之,即表明他具有团结的能力,能网罗住人才为自己所用。能把人才聚拢起来就不简单,而把那些有性格、有缺点、经常犯错误的人团结起来一道工作,就更要有点真本事。就如唐僧,他手下的三个徒弟,孙悟空虽然正直精明、本领超群,但对佛教并没有多少虔诚,最直接的证明是他被惹火了就要回花果山;猪八戒比较糟糕,他几乎集人类所有的缺点于一身,好吃懒做,自由散漫,挑拨是非,多次提出要散伙,生活作风还不检点;沙僧倒是憨厚老实,但缺乏主见,本领一般化。但唐僧却能把他们捏合在一起,踏平坎坷,化险为夷,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可见,刘邦、唐僧都是很有团结能力的。还可以看出,团结不仅是能力的体现,还是能力的延伸。刘邦的文武才能远不及他手下的三杰,唐僧压根儿就不会降妖除魔,但他们都通过团结,调动和发挥了下属的才能,最终成就了大业。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有所能必有其所不能,有时候,别人的所能恰恰正是你的所不能。只有通过团结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形成能力的叠加和延伸,提高做事的成功率。

  团结是一种智慧。“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妇孺皆知,看到水中的月亮,猴子们一呼百应,上挂下连,想把水中月打捞上来。在一般人看来,水中捞月是说猴子的愚蠢,是非分之想的代名词。但换一个角度看,它实际上表现出了猴子的智慧。猴子捞什么、能不能捞上来并不重要,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想到借助集体的力量,发挥群体的优势,才是最有意义的。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将廉颇能征善战,有攻城掠地之功。蔺相如智谋过人,官至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曾对他几番羞辱,蔺相如屡次退让。他说,秦国不敢欺侮赵国,正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不能以怨报怨,误了国家大事。廉颇得知详情后,羞愧难当,负荆请罪,两人重归于好,换来了国家安宁。正是蔺相如以团结为重的胸怀和智慧,才留下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真团结是大胸怀,懂团结是大智慧。在团结问题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聪明与智慧。在一个单位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水平、性格特征、处事风格和利益诉求,要把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干事,并不容易。这需要有搞好团结的智慧。团结要靠智慧,团结也出智慧、出办法,有了团结,任何矛盾都可以化解,什么难题都可以解决。

  团结是一种财富。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假设一个袋子里装有100万颗珍珠,其中只有两颗是红色的。如果每次任意抓起两颗,那么,两颗红色珍珠被一块儿抓起来的概率是4950万分之一。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大家能走到一起,一块共事,在数学上的概率非常小,从哲学上看是偶然中的必然,更通俗的说法就是缘分。我们要把这种缘分当成一件幸事,倍加珍视。同时还要看到,大家汇集到一个群体,结下了友谊,建立了关系,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和社会资源,这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搞好团结,就是在积累财富。团结搞得越好,结识的朋友越多,结下的友谊越深,你的财富就越多,路子就越宽,做事就会无往而不利。现实也充分证明,那些善于团结的人,赢得的人脉资源和社会资源就多,个人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往往更宽广,事业成功者也往往居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