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三)怎样搞好团结
有事业,就得有班子、有队伍,有班子和队伍就要讲团结。讲团结就要学习团结的艺术,掌握团结的方法,增强团结的本领。我觉得,搞好团结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做到“六相”:即道相同、心相通、情相投、信相守、人相容、力相聚。
一是道相同。我国自古就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说法,志同才能道合,同心才能协力。目标不同的人,不可能合作共事,更不可能成事。有这样一则寓言:天鹅、梭鱼和虾共同拉一辆车子,尽管它们都使出了浑身力气,但车子却纹丝不动——天鹅一个劲儿的往天上飞,梭鱼拼命往水里钻,虾使劲往后面拖。它们三个用力的方向完全相反,结果可想而知。这说明,搞好团结的大前提,就是志同道合,目标一致。大家能加入到各个党派团体,走到政协这个大家庭中来,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目标——就是做好政协工作,助推科学发展。建立在共同志向基础上的共同目标,是团结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是凝聚力量的“同频共振点”。在共同目标下所形成的感情最默契,建立的友谊最牢固,形成的关系最紧密。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大家就能很容易想在一起、说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如果心中无目标,胸中无大局,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团结便是一句空话。思想是源,行为是流。搞好团结首先就要抓思想的统一,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上来,切实做到志向一致,没有出杂音的;步调一致,没有掉链子的;目标一致,没有开倒车的。
二是心相通。孟子说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搞好团结,关键在心心相通。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感受,就是与有的人在一起,说上三两句话,就有相见恨晚之感;而与有的人在一起相处多年,却摸不透,总感到有隔阂。实质上就在于心贴得是近还是远。为什么同学之间、战友之间感情深?就是因为交心多,彼此知根知底,心心相通。事实证明,人与人之间有了误会,越捂着盖着,越相互猜疑,越容易结下疙瘩。如果能经常交心沟通,有事摆在桌面,有话说在当面,把话说开说透,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锁,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所以说,若要打开心头锁,万能钥匙是交心。用嘴沟通,百沟难通;用心沟通,一通百通。同志之间一定要坦诚相见,以心交心,以心换心,这样才能一块高兴、一块上火、一块使劲、一块干好工作。
三是情相投。情投才能意合,感情就是团结的润滑剂、黏合剂。人是有感情的,也是需要感情的,人的一生,离不了亲情、爱情、友情、真情、深情、纯情。一个人要与其他同志建立起深厚融洽的感情,首先要有和谐的心态。季羡林先生说过:“讲和谐,不仅要人与社会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根本。”这说明了内心和谐的重要性。自我心态和谐是前提,还要以和谐态度看待他人。要多看长处,少看短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也有短处,都干过好事,也会办过错事。同志之间,多看他人之长,常拿自己的短处比他人的长处,就会越比越谦虚,越比越有利于团结。要多热情关心,少漠然置之。感情不是烧火棍一头热,而是相互的给予。你内心是一团火,才能释放出光和热;你内心是一块冰,就是化了也还是零度。感情既是一种给予,也意味着放弃。两个球体要粘在一起,就必须各自削去一块,由点的接触变成面的接触,否则两个球体就难以粘在一起。搞好团结,就要讲感情、讲付出、讲放弃,同心同德干工作,真心实意交朋友,工作中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帮助,逢年过节问候一下,生病遇灾看望一下,遇到难事帮助一下,作一番同事,成终生朋友。
四是信相守。这里说的“信”,指的是信任。信任是团结的基石,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彼此信赖,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个“死亡之约”的典故:唐太宗有一年春天视察朝廷大狱,里面关着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犯。这些人都是经过三查五审,罪证确凿,罪不可赦。但唐太宗还是本着人文关怀,对他们进行终极抚慰。问话中,死囚们对所犯罪责没有异议,但却表达出对再看望一次亲人的愿望。太宗经过沉思,很快宣布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你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与亲人团聚。但必须遵守一个约定:九个月后准时自行返狱伏法!随行的官员劝阻道:这些人都是杀人越货之徒,没有信用可言。但太宗坚定地说,用诚心才能换忠心,我相信他们不会辜负这份信任。话虽这么说,对这个“死亡之约”,所有人都将信将疑。可让大家想不到的是,九个月后的这一天,死囚们真的一个不少地回来了。太宗当场宣布,全部赦免死罪!能让390名死囚信守承诺、从容赴死的,就是信任。对领导者来说,不论是经营商场、战场、官场,关键在经营好人场。经营好人场,关键在对人信任,知人善任。清朝有位将军叫杨时斋,他的用人之道是“军中无无用之人”。聋子,安排在身边当侍卫,可避免泄露军事机密;哑巴,派他去传递密信,一旦被敌方抓住,问不出更多的东西;瞎子,听力特别好,可以派他潜伏在阵前窃听敌军的动静,担负侦察任务;身强力壮者,当然用来冲锋陷阵。所以说,领导者信任下属,能识人、会用人,不但可以得到下属的信任和拥戴,增强向心力和感召力,而且能促使下属尽所能,展其才。
五是人相容。“有容乃大,宽则得众”。宽容大度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气质。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他的气质,而大度是最具魅力的一种。1954年8月,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出席国际会议时,在会场上碰见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当周总理主动伸出手想与杜勒斯握手时,杜勒斯一幅冷漠的表情,转头而去,周总理伸出的双手僵在了半空。面对这个场面,在场的各国政要和记者们都惊呆了。这时,周总理微微笑了笑,伸出的双手向空中扬了扬。霎时间,会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当然是送给周总理的。在这场人格较量中,周总理以他的大度赢得了世界对他的尊重、对中国的尊重。大度的关键是能容。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面对方方面面的人、大大小小的事、形形色色的话,对人对事对言,都应有谦和之心、容人之量,特别是要能容异己之人、容难忍之事、容逆耳之言。现代社会是思想多元、文化多元、利益分配多元的社会,不可能都是清一色的观点、清一色的想法,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分歧甚至矛盾。当有了分歧或矛盾时,要多包容少计较,求大同存小异。包容起来,矛盾就会由大变小,由小变了;计较起来,没有问题也会发生问题,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提倡相互之间换位思考,多想别人的难处,少想自己的委曲,学会记住别人的好处,忘记别人的过错。遇事要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实际上,能容人的人才会被别人所容纳,你容不下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拒之门外。
六是力相聚。积众木方成大厦,聚群力成就伟业。凝聚力量,推动发展,是团结的目的所在。我认为,力相聚,正是体现了我们不懈追求的一个主题,就是“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共同理想。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人与单位之间相互依存、单位与单位之间密切协作、整个社会运转有序,蓬勃发展。可见,搞好团结、凝聚力量,正是和谐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力相聚,就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进了政协门,就是政协人,就是一家人,大家要做到思想上合心,行动上合拍,工作上合力,形成拳头,聚成合力,共同把政协工作推向前进。力相聚,就要有主动协作的精神,既能干事,又能共事,密切协作,做到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要多配合不使横劲,多添柴不泼冷水,多通力不拉倒车。力相聚,就要发挥好政协的独特优势。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在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方面优势独特。面临当前发展局面,更需要团结奋斗。我们要常思团结之益,常讲团结之言,常行团结之事,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汇聚力量的工作,努力为推进科学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动力、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