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长寿之乡”城市品牌的思考与建议 |
||||
|
||||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文明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长寿越来越关注和追求。欧洲流传着一句话:“想长寿,去坎博蒂迈勒,保你活过八十五”(坎博蒂迈勒是长寿国家意大利的长寿之乡)。在中国,也流传着一句话:“泡巴马汤,喝巴马水,轻松活到一百岁”。现如今,凡与健康长寿有关的事物,就会广受关注,很快赢得口口相传的效应。
我们高兴地看到,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建设幸福威海,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创建卫生城市、环保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宜居城市和长寿城市等付出了艰辛努力,我市先后获得一系列殊荣,美名远播。在人们普遍追求健康长寿的当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威海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进一步将打造“长寿之乡”城市品牌这篇文章做足,使之切实成为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的重要内涵和有效推动力量。 一、威海是实打实的长寿之乡 (一)威海已经是长寿之乡 中国老年学学会给出的“中国长寿之乡”必达指标有3条:一是区域现存百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3/10万以上(后增为7/10万);二是区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全国水平高3岁;三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之比为1.4%以上。依上述3条必达标准,威海早已是超标城市了。据2009年统计,威海当年在世百岁老人是181人,占当时户籍人口7.3/10万;当年发布的全国人均寿命是72.3岁,而威海早在1999年就达到了75.4岁;至于 “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威海更是远远超出了占比标准。 我们所要争取的,不仅仅是拿块牌子,而是动真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长寿城市,因而,也必将会有许多繁重的工作要做。 一是更新观念,理直气壮打出长寿品牌。我市早就是长寿之乡或叫长寿城市群,这是不争的事实。与迄今唯一获授“中国长寿之乡”的地级市浙江丽水市相比,威海有许多硬指标要比其硬得多。比如,在丽水市的户籍人口略高于威海市的前提下, 2013年,丽水的百岁老人有186,威海是247人;丽水所辖7县一区此前无一获评长寿之乡,威海所辖两市两区其中一市一区获评(文登区当时为县级市),另有一市早已达标候评。我市及其所辖荣成市,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上的授牌与否,我们就是长寿之乡,就该理直气壮打出长寿城市招牌。 二是多方联动,同心戮力擦亮长寿品牌。首先,打造长寿之乡城市品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说民政部门申报,就让民政部门独家负责。建议市政府开设专题联席会议并形成例会制度,共同研究探讨相关问题,部署落实相关任务。其次,“长寿之乡”考核标准,设定了人口长寿比例以及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经济发展等一整套评价体系,因而更需要各地各方联心联手,共同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寿威海、幸福威海奉献才智力量。第三,完善相关措施,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特别要注重发挥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志愿者团队的群体作用,进一步强化对高寿老人特别是百岁老人的跟踪服务,逐步增加高寿老人养生补贴,让长寿老人活得更有尊严、有喜感、有盼头。 三是善抓机遇,广造声势叫响长寿品牌。善抓机遇,一要该申报就申报,该自测就自测;二要不等不靠,用不着等到哪一级授牌了再集中宣传;三要善抓关键节点,比如有效利用人居节,可以考虑开办长寿文化节或养生文化节,并与人居节联办,举办长寿文化、百岁寿星生活习性和养生地产品联展,抓住每年一度的国际人居节这个大的节点,作足作活宜居、长寿文章。四要鼓励开展长寿文化研究,深度发掘探讨区域养生资源和长寿现象,有理有据地对外推介宣传宜居城市、养生胜地、长寿之乡、幸福威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