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铁槎山“千真洞”石窟寺
◎ 刘晓燕
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槎山千真洞,是我国仅见的一处海岸边佛教石窟寺,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铁槎山位于荣成市人和镇海岸边,因山有“奇峰九顶”,故又称九顶铁槎山。主峰清凉顶北侧山腰,有座突兀矗立的红色花岗石巨岩,石窟寺就从此巨岩脚下凿出,洞口上方题刻“千真洞”三字。石窟寺距山脚四至六公里不等,山角下北、西、南则有响湾沟、西里山、山西头、院夼四个村落。从这四个村落皆可攀登至石窟寺,而以山南麓院夼村登山较为省力。由于千真洞位于高山之上,而且登山之路布满巉岩巨石、荆棘榛莽,以致长期以来鲜为世人知晓。
千真洞系人工开凿,洞口朝南,呈不规则长圆形,高1.56米,阔1.1米。洞口上方题刻“千真洞”三个大字,右侧刻“大明万历四年孟春”,左侧刻“文登汤谷丛叔模书,晓亭刘笺刻石”(见图一)。
洞室为椭圆形,进深约8米,高约1.9米,宽4.3米左右。洞室中心有塔柱,高约1.9米,周长6.2米。塔柱正面有凹形佛座,东、北、西三面有礼佛甬道相通。洞室东壁有座佛一尊,高0.4米,面部已残,袒胸披帛,帛纹粗厚,下身着贴体窄裙,右脚外翻,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身后有圆形举身光及桃形头光。莲座下是八角束腰须弥座,每层均饰有精美的忍冬、牡丹等纹饰,下层为龙吐莲花,行走矫健。须弥座第二、四层之间原有四根小立柱,今已毁(见图二)。
西壁为一佛二菩萨。佛高0.45米,低肉髻,长方脸,双耳垂肩,脸下部残,外着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胸部丰满,颈部有三道肉痕,左手掌心向上,大拇指、食指相对置于腿上,右手掌向前,两指上举施依印,双足外翻,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下为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饰忍冬纹、卷草纹、莲花纹等。座佛两旁各有一胁侍菩萨立于莲座上,身高0.3米,造型、神态相似,头戴宝冠,宝缯垂至肩,外着通肩大衣,下着裙,披帛,饰项圈,双手合十(见图三)。
洞口的两侧分别刻有供养人像。东壁供养人像旁有三处题记,上一处为“崔口王口合像二尊”,另两处蚀损严重,难以辨认。在东、西、后壁及塔柱的西侧刻有1006尊罗汉,均低肉髻,结跏趺坐于莲座上,有的带头光,有的头旁刻人名,但大多不可辨认。罗汉或身着袈裟,衣领有圆领、交领之分,或上身袒露,双肩披帛。手势有的在胸前合十,有的两拳相抱于胸前,有的胸前举双手,有的双手抚膝或双手交叉放腿上,还有的左手掌向上置腿上,右手两指上举。有的胸前端坐带身光的小佛,有的胸部或腹部饰旋涡纹。其造型各异,表情不一,形象生动(见图四)。
据统计,千真洞内共有小佛像1006尊(残没只剩龛位者,也计入在内),大佛像4尊,共计1010尊。
石窟寺洞底近洞口地面处刻有卷草纹,再进,并列两花纹,西为牡丹花,东为宝相花。洞壁凹凸不平,小佛像的位置也随势凹凸。洞顶无雕饰,但见前、中、后有三组排列均匀、直径约0.3米、深0.2米的圆形凿孔6个。
千真洞的东北崖下有摩崖造像一处,雕座佛两尊,俗称“摩挲佛”,但剥蚀严重,面目模糊不清。左侧佛高0.25米,右侧佛高0.17米。两佛间有题刻三行,已漫漶不辨,有“大…年…”字样,应是年代题记。这处摩崖造像的年代是否与千真洞造像同期,目前尚无法确定。
千真洞面对清凉顶的峰顶。光绪本《文登县志》收录的清朝人写的铁槎山记游诗中提到,清凉顶峰尖有佛阁半间、白石佛三尊,扣击白石佛能发出金属般的鸣声。笔者几次到千真洞,皆未能攀登峰顶进行实地考察,不知白石佛是否还在?
千真洞前有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平坦台地,原有神庙道观,始建于何时不详。据光绪本《文登县志》记载,千真洞前曾有一通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的石碑,碑文记载宁海州人郑天福、曲三才同往苏州府,建造昊天玉皇圣像一尊、从将六员,载至千真洞前供奉,祈保延年益寿、吉祥如意。这是现今所见最早的有关千真洞前神庙的记载。据此可知,早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千真洞前的台地上就已经建有玉皇神庙。据当地耆老讲,建国初期台地上的神庙道观还存在,但现在原来的神庙道观已全部无存,遗址上新建有房屋若干间。台地上遗留有四通明、清时期碑刻,或残破,或漫漶,难以完全辨认。现将幸存残碑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1、明崇祯十一年(1638)《靖海卫进香记》碑 高0.12米,宽0.65米,灰白色花岗岩。廪生王进垣撰文,碑文大多剥蚀。现将可辨读部分抄录如下:“余邑槎山香会,诸人因历年进香,欲镌于……盘纡岪郁,隆崇嵂崒,岑鉴参差,气象万千,……吸云吐雾。朝影闪烁,暮霭掩映。山阁之景……上下山阁之品物也。若夫巍巍峨峨,赫赫……山灵不及此。予尝以福口祸……予谓人无可依,惟神是依。夫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崇祯岁在戊寅孟夏之望。”碑文之后刻有四十余位进香者名单。此碑为进香记事碑,没有关于台地神庙道观的沿革和千真洞历史的记载。
2、康熙十四年(1675)《口口槎山开元观碑》 高1.67米,宽0.74米,青灰色花岗岩。蟠螭首,龟趺座,现龟座已不存,碑身亦断为两截,倒卧在地。碑额篆刻“録华”。赐进士出身户部侍郎于可托篆额,赐进士出身候选知县王绒书丹,撰文者姓名不能识读。现将可辨碑文依原顺序抄录如下:“中条、泰山,东尽人海,……槎山也。九峰连亘,中有洞曰云光。宋、金间,王重阳祖师口西来烟霞传道,谓玉阳真人曰:‘铁槎山云光洞是子成真之所,即此地也。’九峰口尽,最高一峰为清凉顶,高出云霄。峰折而下,山之腰北,入大石为洞。口乘所载,玉阳以钵完成者。洞之前一区口口,为殿为宫,东西而立,口口环若城郭。余每游其地,必叹曰……甲寅秋,再宿槎山,……于山麓两别院,共买口口口口以供炊,……道士曰:‘公所言者,口口也。’……喟然叹曰:‘盛衰者,不可口之数,人固乐观其成也,予能成其口,是可口也。’……矗矗槎山,汉育黎地。……孰替孰隆,不可考记。后不承前,……口瓦飘零,崇阶口口,……万世千秋,丰碑是口。……康熙十四年岁次乙卯闰五月十七日吉旦。”
以上残断的碑文中,有两处关于铁槎山的记载。其一:“……槎山也。九峰连亘,中有洞曰云光。宋、金间,王重阳祖师口西来烟霞传道,谓玉阳真人曰:‘铁槎山云光洞是子成真之所,即此地也’。”据《道教全真派五祖七真金元高道传》(中国道教学院根据金、元时的资料编辑)中的王玉阳传,金大定七年(1167年),陕西道士王重阳来宁海(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传道;大定八年,王玉阳到宁海,拜王重阳为师,与王重阳等人同至烟霞洞(昆嵛山西麓,牟平境内);大定九年(1169年)春,王玉阳遵王重阳之嘱,到铁槎山的龙井顶开辟云光洞。上述碑文印证了这段史实。其二:“最高一峰为清凉顶,高出云霄。峰折而下,山之腰北,入大石为洞。口乘所载,玉阳以钵完成者。”此“入大石为洞”的“洞”,就是千真洞。但是,“口乘所载,玉阳以钵完成者”这段话却并不可信。“口乘”大概是指元代于钦撰写的《齐乘》。无论什么“乘”,说千真洞是“玉阳以钵完成者”,都不可能是事实!钵是僧人和道士使用的器皿,以金属或陶制成。诚然,千真洞洞室凿痕成弧状,颇似钵痕,即所谓钵痕累累者,但若以此而说千真洞是用钵开凿的,显然是附会之说,或随意想象之语。因此,“口乘所载,玉阳以钵完成者”云云,不足为凭,更不能以此来论证千真洞是金代人王玉阳开创的。况且,在王玉阳死前三年(1214年)立的“玉虚观碑”(金朝散大夫国偁撰文,碑文载于1936年山东书局印行的《牟平县志》),应是对王玉阳修道行踪的权威记述,但其中并没有王玉阳开凿千真洞的记载(此碑现立于威海市乳山圣水岩)。上面提到的《道教全真派五祖七真金元高道传》,采用的史料是“金元人写金元事”,较为真实可信,其中也只字未提王玉阳与千真洞的事。千真洞进深8米,高约2米,宽4米多,如此大的开凿工程,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数年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千真洞确为王玉阳开凿,上述的两份史料是不可能不记载的。 由此,笔者联想到道光本《荣城县志》的一段记载:“王玉阳……以烟霞杂沓,徙居槎山,自成一洞,名全真(土人讹传,呼为千真洞;俗僧妄镌佛像于石壁,改为千真洞)。”这段记载的依据或是上述的康熙十四年“槎山开元观碑”,或是该碑文提到的“口乘”。其中记载的“徙居槎山,自成一洞,名全真”指的应是云光洞。但有人却依据《荣城县志》的这段记载,认为千真洞开凿年代是金代,是金代全真道士王玉阳所创,后来道教势力衰微,到明代,佛教徒入主洞室,才在洞壁雕刻了千佛。不过下面征引的两份史料足以证明此说之无稽:
(l)光绪本《文登县志》节录的元至正元年(1341年)《重修望浆院记》中有:“南观九顶铁槎山,上有洞府,千佛之圣迹。”(2)现在仍立于铁槎山延寿宫院内的元至正七年(1347年)《重修增福延寿宫碑记》中有:南望彼洋,东涌霓虹,西睹千像。”两碑文的记载证实了在元朝至正年间,千真洞里的“千佛”、“千像”已经存在了,所以根本不可能是明朝僧徒雕刻的。
3、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修造口记》碑 高1.16米,宽0.52米,灰白色花岗岩,已残断。廪生常甲撰文,碑文剥蚀近半,其中正文四行,其余为功德主名录。现将尚存正文抄录如下:“口口海上如槎,故曰槎山。东望蓬壶,势若口泛,……昔为栖仙,……君子王玉阳,以黄冠驻……不知其载。盖兹山几隆替,口口口人方演顺……兹域,嗣为方人……皆相继修葺,而……精敏人也,居是山近六十年,口口口口所修者……殿,碧霞官,嗣所建……鼓楼、灵官祠,皆坚……功无口也。盖兹山东方所瞻口口口口乃云……枢且老,诸檀之事已毕。夫功成者退,可纪者名也。爰镌于石……赐进士出身历口户部侍郎于可托……”
碑文年号残缺,仅存“岁次丁亥”。功德主有“赐进士出身历口户部侍郎于可托”。前文所述的康熙十四年《口口槎山开元观碑》,是“赐进士出身户部侍郎于可托篆额”,两通碑中出现的“于可托”应是同一个人,由此可以推断,此碑“岁次丁亥”系康熙朝之丁亥年,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于可托,文登县人,顺治乙未进士。
4、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口教均仰》碑 篆额及撰文者姓名皆残失,前半部分碑文也残,现将碑文的后半部分抄录如下:“……灵阁排空,道宫横岫,创始于何代,未暇殚书。曾传道人王冲枢虔募重修,迄今百余年矣。昔日之壮丽,一旦几就颓欹,登眺于斯者,每从而惜之。赖吾宁长德怀公,倘傥尚义,制行超凡,云光洞其游踪也,乃慨然以为己任。于是探囊不支,借助涓滴。一时善信之家,自尔神功乐施,要亦公之硕望居多云。性忝附羽流,因与僧会上人景其德,高其行,爰率众勒善以为后劝,则吾教长之功,应与神山而并寿矣!至其挥金告竣,虽曰人力,而成人之所难成,疑有神助焉,而不得仅以数记者。是为记。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孟夏上浣榖旦立。”
近年来,文物工作者对“千真洞”三字进行拓印。拓片上,“真”字的底影上,清楚地见出“佛”字,证明石窟寺洞口上方原题为“千佛洞”。而“真”,即“真人”,乃是人们对道士或道家自己对修行得道者的尊称。把佛像称谓为真,不伦不类!大抵佛事衰微后,石窟寺不再有和尚或佛教信徒居士们看管,石窟寺及其前之台地长期荒芜,这时有道士来,号召信徒在台地上建起道观。因洞口上方刻的“千佛洞”非常醒目,与道观气氛不谐和,便把“佛”字铲去,改刻为“真”。
至于万历四年丛叔模题的是“千佛洞”,还是丛叔模或是什么人把“佛”改题为“真”,尚待考证。实际上只要考证出石窟寺前台地上的道观建于明代何年,即可证实丛叔模题的是何字。台地上现存的崇祯戊寅年(1638年)进香碑文中,没有关于道观何年创建的记载,但此碑可以证实,在崇祯年间或此之前,已建成道观。崇祯年间去万历四年仅50年,时间不远;并且万历皇帝异常喜好神仙道术(因此死后谥号神宗),而他的爷爷嘉靖皇帝更是终生崇尚道教,上有所好,下必仿效。因此,极有可能丛叔模在洞口上方题名时,台地上已有道观存在。
铁槎山“千真洞”石窟寺并非创建于明朝,有元朝至正元年的《重修望浆院记》的碑文为证。该碑文称:“文登县治之东西六十余里,有山曰望浆。南观九顶铁槎山,上有洞府,千佛之圣迹”。(见光绪二十三年编纂的《文登县志》)这段话告诉我们,元世宗至正元年(1341年),铁槎山上即已存在洞府,里面有千佛。也就是说,元至正元年(1341年)之前,铁槎山石窟寺已经现世。
石窟寺源于印度,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始建于新疆逐渐东移,五至八世纪盛行于中国北方,此后渐衰,最晚到十六世纪尚有开凿。中国石窟寺大多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带,华东和江南少见。铁槎山“千真洞”石窟寺创建于何时?由于资料缺乏,目前一时难以定论。但从石窟寺内造像特征,我们可以推断其年代大约为宋元时期。
山东省内见于材料记载的石窟寺有东平县的白佛山石窟,长清县的莲龙洞石窟和青州的驼山、云门山石窟。这些洞窟皆处在山东半岛的中、西部。半岛地区自青州至荣成偌大的一片地方,虽不乏名山大川,更有“仙山之祖”的昆嵛山,却没有发现佛教洞窟,而在最东端的海岸边却出现了千真洞这处石窟寺,这个现象值得注意。千真洞石窟是受到西来佛教的影响,还是受到南来(海路)佛教的影响,还是个有待破解的谜。
(本文照片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