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摘编

关于推进我市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威海市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9-05-16 10:32
浏览次数:
字号:[ ]

关于推进我市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陈 林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作为推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出台《威海市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威海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启动“机器换人”等一批试点示范专项,加大政策资金支持,积极搭建园区载体和服务平台,促进我市智能制造业快速发展,相关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但总体来看,我市智能制造业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市智能制造重大项目多集中在一些大中型企业,而众多小微企业受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影响,及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开展智能化改造积极性不高。二是产业底子薄。我市智能制造业总量不大, 2017年规模以上信息技术制造企业187家,主营业务收入891亿元,占工业总量12.9%。技术上除个别企业较为领先外,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三是竞争优势弱。智能制造企业多数各自为战,本地配套资源短缺,产业链较短,尚未形成集群竞争优势。四是人才缺口大。相比长三角、珠三角及省内青岛等地,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和企业集聚高端专业人才能力不足,缺乏研发型人才和经验丰富的高级工匠,企业不具备自主设计、研发智能装备和信息化操作系统能力,以及根据自身管理、生产流程进行调整完善的能力。

加快智能制造业发展,是我市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制造业强市的重要战略选择。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智能制造差异化发展模式

在基础较好的大中型企业推广智能制造“高端模式”。建议有一定基础的大中型企业,针对流程制造、离散制造与消费品制造等领域的不同特点,推进其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破除信息孤岛,逐步实现全车间乃至全厂域级别的MES系统,逐步引导其由智能制造拓展至智能设计、智能销售与智能服务。

在小微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工程。选择我市重点产业中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针对融资困难、管理落后、持续推进能力弱等关键问题,引进专业的智能制造公司与其合作,开展该行业“交钥匙工程”智能化改造项目示范,抓点带面,促进智能制造业整体推进。

二、夯实智能制造基础体系

一是完善工作体系、做实工作基础。建议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推进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完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数据库、智能制造专家人才库、智能制造项目库,加强基础资源储备。

二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现有财政扶持政策,用好机器人首台(套)补助资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专项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先导资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支行贷款贴息、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等政策红利,进一步加大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注重从智能制造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两个层面给予全方位政策扶持。

三是补齐人才短板。大力倡导和培育“工匠精神”,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技能,培养产业技术人才。完善高端人才激励政策,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研发人才纳入市级重点人才政策支持范围,加快培养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及创新团队。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协同发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作用,引进、培育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重点聚焦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为智能制造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三、扩大智能制造领域交流合作

一是加强技术交流。抓住制约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瓶颈,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引进。发挥“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的协同作用,在技术攻关、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人才支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二是深化产业合作。建议围绕产业基础,重点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加强研发、生产、推广等领域合作,着力开展产业链龙头项目和补链、强链、扩链的关键合作项目建设。

三是推进军民融合。围绕我市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等军民融合优势领域,加大政策和专项资金扶持,加快军民融合区域建设,支持相关领域民营企业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共建军民融合基地,引导双方实现成果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我市智能制造业加快做大做强。

 

单位及职务:市政协常委,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市青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