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国化学工业奠基人孙学悟
◎ 戚俊杰
孙学悟博士是中国化工领域的著名学者和拓荒者之一,深得科学界及社会各界拥戴。1998年是孙学悟博士诞辰110周年,笔者有机会接待了旅居台湾的孙学悟的后裔孙女士,并陪同其前往环翠区孙家疃镇孙家疃村,探视孙博士出生的老屋。看到祖居保存基本完好,孙女士特别激动。当笔者转告孙女士有人建议利用孙氏祖居辟建孙学悟陈列馆时,她更是心潮澎湃,向笔者讲述了海外孙氏后裔搜集先祖遗物与珍贵资料等情况。随着孙学悟相关资料的挖掘与面世,笔者拟将一代学术大家毕生“矢志科学,实业救国”的感人事迹介绍给读者,以志怀念。
作为从威海走出的当代知名科学家,孙学悟博士的求学历程及其在化工领域的卓越成就,在此前的地方文史、《威海记忆》以及相关传略、刊物中多有记述,故本文章节各有侧重。
不改初心
1905年,17岁的孙学悟东渡日本求学,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同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翌年受命回国,参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这期间奉父母之命,与威海卫城里人姜振敏女士完婚。
1907年,孙学悟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与后来成为党国政要的宋子文同学。1910年,孙学悟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堂就读,成为庚子赔款第二届官费留美生,191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在校期间与宋子文等人结成旨在“矢志科学,实业救国”的小同乡会。四年后,孙学悟以优异成绩取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助教。
任教哈佛收入固然丰厚,然而“实业救国”的初衷却无时不在鼓动他报效祖国的热忱。1919年,应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之邀,孙学悟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义无反顾归国,为南开筹建理学系……。后因哈佛同学力邀,于1921年受聘为开滦煤矿总化学师。由于当时开滦煤矿为英国人所控制,孙学悟深感有悖于自己振兴民族工业的初衷,一年后即弃薪辞职,慨然接受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共襄永利(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设在天津)之邀。此前归国就职永利公司的旅美同学侯德榜半开玩笑地对他说:“咱们的薪金待遇可比不上开滦啊!”孙学悟正色答道:“如果为了高薪,我何必回国?”同年8月,孙学悟协助范先生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并任社长。
作为中国第一个化工研究机构,黄海社无成例可援。孙学悟参考英、法等西方国家的科研方式,不限门类、学派,研究人员自由选择课题,作为社长他甘当后勤,为大家创造科研条件、营造温馨的学术空气。期间,尤以改进盐质,增产牙膏用轻质碳酸镁及棉纺用湿润剂氯化镁等成效显著。1920年代后期,孙学悟明确提出改革新思路:“学术研究必须切合实际,针对中国之情势,以中国之原料,生产国人所需之商品”,进而确定黄海的研究方向为无机应用化学与有机应用化学,主要研究对象为肥料、水溶性盐和轻金属。当他注意到一些国家开展细菌在工业和军事上的应用研究时,当即决定增加细菌化学作为黄海社的研究方向,并于1931年成立菌学研究室,着手采用科学方法对传统酿造技艺进行系统整理、改进,以开拓新式实业。经过几年努力,相继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迁川时期
正当黄海事业蒸蒸日上,陆续获得实用性研究成果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占华北,黄海社与许多内地学术机构一道被迫西迁。……经过一年多颠沛辗转,黄海社15年积累和收集的仪器、资料损失大半,辛勤经营的许多成绩付诸东流,入川后的黄海社随永利公司搬到乐山五通桥。1939年,孙学悟主持修改了黄海社章程,决议以协助化工建设为宗旨,从事西南地区资源的调查、分析与研究,确定重点科研领域及课题。在菌学方面,先后开展了糖蜜、饴糖、茶叶、白菜和豆腐等发酵制柠檬酸、丙酮、丁醇、砖茶、泡菜、豆腐乳等的研究;开展菌种收集、筛选和培植等。
在无机应用化学方面,黄海社着重对当地井盐的开采利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工作。首创了电力吸卤、条架晒卤、塔炉蒸发等新工艺,对改进四川盐业的落后面貌,缓解当地燃料缺乏的困难发挥了重大作用。四川犍为、乐山等地流行一种致残致死的地方病,当地人叫“痹病”,研究人员发现致病原因是当地食盐中含有毒性很大的氯化钡,他们通过实验利用简单易行的除钡方法,使大面积流行的痹病得到根治。
在综合利用盐卤回收无机盐、用四川叙永黏土和云贵铝钒土制取氧化铝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一批成果。在有机应用化学方面,孙学悟设法争取到中英庚款董事会部分补助和银行界投资,研究开发当地特产五倍子的利用途径,试制倍酸获得成功。制取倍酸、染料等研究成果投产后,一改出口五倍子原料为出口五倍子产品,实现了国产倍酸替代进口五倍子产品。五倍子发酵研究项目逐渐发展形成五倍子综合利用开发研究。
由于日寇长期封锁,医疗药品奇缺。孙学悟带领黄海社科研人员,对西南地区的铋矿石进行探索研究。经反复实验,研制出铋黄、次硝酸铋及次碳酸铋等,并用土法练出了金属铋,缓解了医药领域的应急之需。1944年,黄海社在川西建立了海洋化工研究社,启动了海洋生物研究课题……。
孙学悟和入川同人倍加珍惜前方将士“一寸山河一寸血”保卫下的这方国土。
黄海社在战时后方所开展的大量科研工作,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科技发展和生产建设,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并造福当地人民。
科学视野
孙学悟对事业执着追求且具有前瞻性眼光。1933年,孙学悟主持成立了黄海图书馆,广泛收集中外参考资料,以期快速推动化学工业研究工作。他在《为何我们要提倡海的认识》一文中指出并呼吁:“中国海岸线虽长,普通一般人对于海的认识,可说渺乎其微……。复兴大业的担子眼前即在我们的肩上!”在黄海社与永利、久大(久大盐业公司)共同制定的《企业四项信条》中写道:“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大局;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莫大光荣。”
孙学悟认为“菌为发酵之母,菌学不立,发酵难昌。”他说“我国数千年的发酵经验,定有其学术经济价值所在,然此种价值,局外人自难知悉……。势必是具有学识之人与酿造老手同处工作,用各种工具测检酿造过程之情形,庶能得其究竟。”1931年,在黄海社成立了菌学研究室,刚从上海劳动大学毕业的方心芳,在孙学悟带领下,开始了应用生物学的研究。菌学研究室成立之初,孙以其兄在威海卫开设的“广海泉”酒厂作试点,安排方心芳带上化验仪器和设备协助有经验的老师傅进行酿酒试验。由于采用西方技术手段,尤其是微生物学介入,使传统酿造技术得以改进、白酒质量和出酒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他和方心芳(建国后当选中国社科院院士)共同署名发表的《改良高梁酒酿造之初步试验》《高梁酒曲之改良》试验报告等多篇论文,是我国第一批用现代科学实验手段研究白酒酿造等传统发酵产品的科研论文。1939年,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黄海社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发酵微生物学学术期刊《发酵与菌学》,在中国微生物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学术交流和普及科技知识的作用。该刊直到中国科学院接管黄海社前的1951年始停刊。
抗战胜利前夕,由他发起在黄海社设立哲学部,聘请北大熊十力教授主持研究课题,期冀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探求振兴中国科学技术之路。为积极探索现代科学技术为何不能迅速在中国落地生根的社会根源,他多年坚持撰写《偶录》,直到1948年才停笔。抗战胜利后,年届花甲的孙学悟不顾身体羸弱,千方百计筹集黄海社回迁所需经费,与此同时选派赵博泉、吴冰颜、魏文德等一批年轻技术骨干赴美深造。他还特别重视国家自己培养中等技术人才,曾在《考察四川化学工业报告》中呼吁加快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并提出具体的培养途径。
孙学悟一贯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1946年夏季,已在黄海社工作四年的研究员方成提出辞职,打算去上海创作漫画,孙社长不但没有阻拦,反而担心他赴沪后一旦站不住脚生活艰难,叮嘱说:“万一有困难,随时可以回来。”这句暖心话,令后来成为漫画大家的方成先生感念终生。在永利、久大和黄海社,大家都由衷敬重他,学生们称他是“化工学界可敬的导师”,钦羡他深厚西学造诣的范旭东先生则送他雅号“西圣”。
鞠躬尽瘁
抗日战争胜利后,孙学悟坚决支持共产党不打内战的和平主张。1948年冬,他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将社长室从南京搬到上海。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后,又随即将社长室迁往北京。1951年5月,黄海社在京召开董事会,决定集中全部人员和设备在北京成立总社。在总社成立大会上,孙学悟满怀激情回顾了黄海的发展历程,他说:“黄海自成立近三十年来,可说是一页坚韧死守的奋斗史。死守的是什么?死守的是一点信念,科学非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不可。可庆的是,重视科学的新中国已经诞生,按人力、物力及一切条件来讲,从未有目前之优越。可深信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恐怕眼前便是科学在中国生根的时候了!”
接下来,他函嘱在美国的次子孙继商、急电截留在香港准备旅美的儿媳刘爱璧回国效力。并分别致信分散在海内外的黄海社职员,敦促大家尽早归来,做好建设新中国的准备。在孙学悟的影响下,一批人才短期内相继回归祖国。
1950年3月,孙学悟受重工业部委派,率团赴大连考察日本占领时期创办的大连化工研究所,为国家接管做准备。同年10月,他应邀列席了中国人民政冶协商会议一届三次会议。孙学悟认定,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科研工作必须与国家科研部门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和侯德榜、李烛尘先生经多方努力,先后促成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和久大盐业公司实现公私合营,开创了中国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先例。1952年2月,黄海董事会致函中国科学院申请接管。接管后的黄海社改称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任命孙学悟为所长。不幸的是,就在孙学悟准备为祖国科技事业大干一番的时候,是年6月15日,因胃癌医治无效,在北京同仁医院病逝。瞻仰遗容时侯德榜先生沉痛地说:“‘西圣’到死一直是无名英雄。”
孙学悟一生淡泊名利,矢志化工科研事业,辛勤耕耘30余年,在永利、久大、黄海做了大量科技研究和领导管理工作,创造了光辉业绩。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高尚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参考书目:
1、赵津、李建英著《中国化学工业奠基者 永久黄]团体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陈歆文撰《近代化工界圣人——孙学悟》刊《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业篇.化工卷》
3、方心芳《怀念良师孙学悟》中国科技杂志、《黄海研究社工作概要》化学通报
4、《环翠区当代人物专题——化工专家孙学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