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研究 > 威海记忆
乳山传统渔业纪实

发布日期:2020-12-07 10:35 浏览量:

乳山传统渔业纪实

辛明路

 

乳山市海岸线长199.27千米,自然港湾30多处,大小岛屿13座。境内6个乡镇100多个村庄靠近海边,渔业历史悠久。

  1998版《乳山市志》第411—412页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船、网等渔业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主要掌握在少数富农、地主、渔行手中,贫苦渔民只能被雇用。1936年,境内50余家渔行,通过市场垄断鱼价和渔需物资,对渔民进行剥削。1947年土地改革中,将地主的船、网工具分配给贫苦渔民。1953年成立初级社后,渔民的船、网等渔具归集体使用,船主享受股份分红,渔具仍归船主私人所有。1957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船只网具归高级社集体所有,取消船主的股份分红,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归生产大队集体所有,1962年改归生产小队所有。1965年后,大部分渔村船只网具归生产大队所有,少部分仍归生产小队所有。1979年后,县、社成立渔业捕捞队,船、网等生产资料分别归全民和公社集体所有。1983年后,村集体船只、网具大部分作价卖给渔民私人,生产资料所有制变为全民、集体、个体三者并存。”

  生产方式  过去打鱼的人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兼职型的渔民,一边干农活一边打鱼,工具简单,近海作业,提得起、放得下,农活忙了就不出海;第二种是副业型的渔民,家庭有土地,但人多地少,从三兄四弟中抽出富余劳力打鱼;第三种是无地型的渔民,即失地农民,丁点土地没有,只能靠力气来养家糊口,迫于无奈当渔民。境内无地渔民很少,无地渔民多是外地来的,他们无钱置办船网,只能依附渔行谋生。过得比较从容的是前两种渔民,命运最苦的是后一种,他们受尽了渔行渔霸的欺凌剥削。

  旧时渔行对渔民的剥削手法很多:一是先提供生活资料,后占有劳动成果。渔行先盖一些低矮的草房,租给失地渔民居住,渔行向这些渔民提供粮食,年终本加息折价,从工钱中扣除。盘剥虽然严重,但渔民只能忍气吞声。渔行行规规定,自由离开渔行或被解雇的渔民,其他渔行不得雇用,无地渔民实际是被渔行控制起来了。二是高利贷式的挂账,榨取渔民血汗。渔行平时不开工资,渔民家庭吃粮、穿衣、用零花钱先从渔行预支,年底按高于市价10—20%进行结算,渔民一年的工钱,往往在结算时被扣光。三是欺行霸市,用专用秤进行掠夺。渔行收购鱼货使用专用秤。鱼秤,150斤算100斤,叫司马秤;虾秤,200斤算100斤,叫对折秤。四是提成过高,克扣渔民的利益。渔船每年捕捞总收获分为四份,渔行一成、船一成、网一成、渔民一成,而渔民的一成中,还要分给船老大十分之四,余下的十分之六再由渔民平分,具体分到渔民个人手中的寥寥无几。如果船和网也是渔行的,渔行共得了总收入的75%,船老大能得10%,船上那些渔民只得15%。年景不好时,渔民往往负债累累。五是控制价格,垄断市场。本渔行的渔船所捕捞的海货,只归本渔行收购,不得卖给其他人,鱼虾的价格被渔行牢牢地控制着。加上势力大的渔行和一些地方豪绅勾结官府承包税务,渔民更是苦不堪言。

  土地改革至高级合作社成立的这段时间里,境内渔船、网具虽然仍是私有制,但因无渔行压榨盘剥,渔民生活明显得以改善。这时期的渔船多是舢板或桷子,一船4—5人,各有职称、各有岗位。船长叫船把头,再依次是大橹(有的船长兼大橹)、二橹、篙手、小艄,口语叫摇大橹的、摇二橹的、使枪子的(篙手)、站前头的(小艄)。分配比例多是班主子(船主称班主子)与全船渔民按5:5的比例分成(船员所得部分再拿出一定比例给船长)或7:3的比例分成(船主给船长提成)。圆网较特殊,一般是七股制,船一股、网二股(因网易损)、船上四人各一股(船主、网主负责给船长奖励)。这种劳务合同是口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没有任何文字契约,沿海所有的渔民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执。

  船长不论在族中、村中辈分大小,在海上绝对有权威,船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其指挥。如果不那样,遇险就不能化险为夷。在海上,如果碰到其他船只遇险,无论熟悉不熟悉,大家都会奋力营救;在码头上,如果遇到断粮断水的外地船只,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免费给予补充生活必需物资。这是不讲任何回报的,即使施惠方因此蒙受巨大损失,渔民们也在所不辞、无怨无悔。出海风险大,因而有父子不同船、出海不喝酒等硬性规定。旧时的渔民,喜欢在收山登岸后豪饮狂喝,船行海上时严禁喝酒。

  生产工具  旧时渔船如舢板、莓豆荚子、桷子、簰子等的船型,乳山与周边邻县差别不大。这些小型渔船,船板用东北松木,船梁、船底龙骨、船头多是用本地槐木。从20世纪40年代起,先小型机帆船、后大型机动船,驱动逐步实现机械化,帆逐渐从船上消失。至20世纪80年代,在近海所用的小型养殖船,也有体外挂机制动,拼体力摇大橹的情况很少见了。

  舢板  龙骨与船身相平,船舷自成船舱的分界线。中舱的舱梁上,有固定桅杆的洞口形装置。舢板是单帆船,桅杆一支,布帆一张,落帆时以摇橹制动。船尾部的船板上,右侧置有直径三厘米的小铁柱一支,铁柱上端为蘑菇球状,俗称橹锥,旁边有一铁环,挂橹绷绳用的,这是大橹的工作位置;后舱右侧的前部,置相同的橹锥、橹环,是二橹的位置。橹由橹把和橹批两部分组成,用材以楸木为多,橹把与橹批之间有橹印,是嵌入了一块方形的硬木料,上凿一圆形小窝,扣在橹锥上即可摇橹前行。橹印多用柞木、楠木、枣木制作,坚硬耐磨。橹把的顶部下方也有一个小铁环,橹绷将橹把铁环和橹锥旁的铁环上挂下钩,把船帮与橹连了起来。摇橹时,左手向外送橹,右手向里搂绷,橹批在水中划动,形成推动力,船便动起来。风平浪静时只用大橹,风浪较大或载重量大时加上二橹摇动。舢板分后舱、中舱、前舱和干舱(干舱即前舱与船头之间的间隙)。船舱上置木板密封,以避海浪。后舱面固定封闭,留井口式的门进出,为船员轮流休息和存放衣服、干粮、木柴、淡水、火柴的场所,井门有盖,以隔潮湿。船头有锚,有缆绳;桅杆旁有太平斧,遇到特大风暴来不及拔桅杆的时候,果断地砍掉桅杆;前舱有太平石,石头上拴固定绳,遇强风暴时,起锚或砍断锚缆改投太平石。太平石既给船一种牵力,又不至于抓住了海底,在狂浪中船体若失去灵活性是很危险的。保持船头迎着风浪,避免风浪横掀船帮,横掀容易倾覆。船上备有潮瓢(俗称涸潮的木撮子),上部有一木盖,舀出喷进船舱的海水;备有船篙(俗称抢子,用竹竿制成),前端镶着有尖有钩的篙头(像古兵器戈),水浅不吃橹时用它撑船,靠近网场时用它行网,危急时或勾,或推用它避让。

桷子  也有写作“榷子”的。船的龙骨明显外露,高出船头约20厘米,上面开槽,用于下锚时顺缆绳。船头尖削,载重量比舢板小,只能载重二三吨,但使用灵活,是旧时渔村常用船型。桷子也是分后舱、中舱、前舱和干舱,船上其他设置与舢板相同。

  莓豆荚子  船体较小,类似划艇,尖头,靠摇橹制动。因船小投资也少,旧时是常见的近海渔捞生产工具,如抓海蜇、放筐绳、下插网、下关丝网等,都使用莓豆荚子。但是,莓豆荚子抵抗波浪的能力差,必须在无风无浪的晴好天气里使用。

  簰子  簰子的船型结构类似桷子,龙骨突出,船体特别宽,吃水线很浅。优点是比较宽敞,缺点是抗波浪能力差,多是作为潜水平台、垂钓平台使用。潜水作业时,甲板上设置手压气泵一台,其他配置如锚、缆、潮瓢、篙等附属工具,与舢板相同。簰子无桅无帆,靠摇橹行驶。

船头是有讲究的,出远海作业的船只,船头都是尖的,有利于顶风斩浪。只有在海边活动的那些无帆的小船,船头才是平的。

  渔网的形制很复杂,境内早期使用的捕捞网具主要是圆网,后来随着技术改进,网具种类愈来愈多。至20世纪30年代,有圆网、拐丝网、挂网、拖绠网、流网等。渔网多用棉线、丝线织成,麻网少量。用猪血、桐油、苏油等浸染,以增强抗腐性。30年代后期,境内渔民从外地引进花鱼网、插网、底拖网、梭鱼网等。40年代,引进裤裆网、青鳞鱼网、鲳鱼网等。60年代末起,合成纤维逐步代替了植物纤维,渔网、绠缆使用尼龙、聚乙烯等材质,轻便耐用,捕捞效率大增。旧时境内网具选介:

  圆网  圆网曾是使用最广泛的网具。这种网,属于无囊型围网,单船即可操作。看到鱼群,或者估计有鱼时下网。网的初端系有大漂浮物,并插着彩色旗,网全撒下以后,再转回彩旗处拾网头。后来改为团绳控网法,网头、网尾各有90庹大绳,绳子头都固定在船主子上。船转个大圆圈把大绳与网撒入海中,绳不离船就完成了围网任务。网张开来呈扇形,水面挂浮子的网绠(网纲)长,水下嵌沉子(坠子)的网绠短。拾起网头后,先快速向船上拉坠子纲,以堵截鱼的退路,再把浮子纲全部拉上船。这时网在水中呈圆包状,收起这个大网包(叫起网),把鱼倒进舱内就行了。船挪个地方,再撒另一网。圆网最适合捕捞鲭鱼、鲅鱼、带鱼、马面鲀、安康鱼、鲳鱼等上水层的鱼。有些年份,鲭鱼和马面鲀等鱼很多,把网撒下拉不动,渔民只得用“捞捞”(带长把的勺形网兜)向船舱里捞鱼,捞到船的最大载重量时,把网割破,行话叫割(方言读“ga”)包,即网开一面,把其余的鱼放掉。那时的渔民并不富裕,鱼越多越卖不出去。有些村中的小地名,如鲭鱼垛、臭鱼沟等,就是语言化石,记录着堆鱼、烂鱼的历史。圆网在境内使用有百余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淘汰。

流网  流网分为鲅鱼流网、鲐鱼流网、鲳鱼流网、青鳞鱼流网、黄姑鱼流网、对虾流网等不同的网目,网扣眼的大小决定着网什么鱼虾效果好。流网的上网绠系浮漂,浮漂露在水外;下网绠系坠子,坠子将网下端沉入海底,网直立在海中,“一”字排列,形成一道网墙,网墙横挡在鱼虾的洄游路线上,游过来的鱼虾就挂在网扣上了。好多流网也叫三层网,把网张开来看,网目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和下层网眼大,中层网眼小,这是为活动在水中层的鱼虾而设计的。流网多在傍晚下网,横流下网。一人在前舱投底绠,一人在后舱投浮绠及网衣,一人在中舱整理芒子,每7—8片网置一支芒子。每船多是带网60—80片,船大带网更多时,在海中形成的网墙有数里之远。网下完后,把最后面的网绠挂在船上,船与网同步地随海流漂流,所以名叫流网。次日黎明开始收网,渔民们如同下网时的工作站位,有人拔底绠,有人收浮绠,中舱有两人收取网衣、芒子、摘鱼。流网主要捕鲅鱼、马面鱼、鲐鱼、鲭鱼、鲳鱼、鲷鱼、鳓鱼、墨鱼、对虾、梭子蟹等。20世纪70年代,机帆船开始普及,流网进入黄金时代。20世纪末,因海产品资源匮乏,流网停止使用。

  拖网  俗称裤裆网,需要两只船拖行。拖网由翼网、背网、腹网、侧网、三角网、囊网六个部分组成。除囊网的网扣(网目)小以外,其他部位的网扣都很大,各部分组合起来就像一张口宽底窄喇叭筒状的大口袋。带网的那只船称为头船,另一只船称作跟船。拖网的大小,根据船的大小而定,以40—60马力的机船为例,尾部的囊网长达5米多。拖绳为棕绳,左右各一条,长均为650米。船甲板上设紊车,船尾有铁滚子组成的拖绠导滑轮。下网时,两船靠近,头船把一端的大绳抛给跟船,跟船系在拖网环上,然后两船分开。头船依次放网,放网后,两船成60—80度的夹角,间隔距离250—300米,并头拖着网前进。拖行两个小时以后,头船打起信号旗示意起网,跟船将拖网的大绳抛回给头船。头船用紊车绞动起网,收到网底时,吊杆将网底吊起,收获较少时,一次吊网放鱼,网中鱼太多的情况,要分多次吊包放鱼。

  挂子网  挂子网需要先在海中打桩,用于固定网,术语叫单桩定置张置网具。整个网具呈圆锥形,网长12—15米,网口呈正方形,先用4根大竹竿扎成方形的网架子,挂网的网口连接在网架子上,网尾呈漏斗式潜在深水中。整个网具可随海流转动,但有桩绠在水底牵扯着,海流冲不走。鱼汛前到海上打桩,进入汛期往桩上拴网,一只舢板可以管理30—40扣挂子网。每日行网一次,在平流时行网。船老大指挥大橹、二橹把船靠近挂网,篙手拿抢子站在前舱,小艄俯在船头,篙手先钩住叉纲,小艄迅速抓住网绠,随之,二橹、篙手都放下手中工具,大家合力拔起网囊,小艄解开囊尾的扎绳,把网中鱼虾倒进船舱里。然后,重新将囊尾扎紧,放回海中。平流行网,长流返航。潮涨、潮落时有海流,俗称长流。长流时挂网煞进了海底,水流太急拉不起来,只能等下次平流再行网,俗称隔流,鱼虾隔流就不新鲜了。挂网主要捕鹰爪虾、蠓子虾、鲭鱼、墨鱼等。20世纪90年代初,挂子网被坛子网取代。

泊网  俗称薄网。泊网是近海捕捞工具,为境内较古老的网具。船载着网离岸作半圆形状地撒网。拉泊网通常需要25—30人,分成两组,两组分别在岸上拖曳网绠,边拉边合拢,进度保持一致,否则“兜”不住鱼群。网拉上了岸,网中鱼也被拉上了岸。泊网只能在沙滩上使用,有礁石的海滩无法拉网。泊网大鱼小虾一锅端,对海产资源破坏性很大。20世纪70年代后停止使用,90年代起,有些渔家乐旅游企业办泊网,旨在让游客体验拉网捕鱼的乐趣。

  海蜇网与蟹子网  渔民叫兜海蜇、勒蟹子。海蜇网网线粗、网扣大,网扣张开来有半尺长。使用方法似下流网,底绠用坠子坠到海底,上绠由浮子架起靠近水面,形成网墙兜住海蜇。起网时,用口径大于五印锅的那种网捞,把海蜇捞进船舱。分解海蜇的海蜇刀,是用竹子做的。蟹子网类似海蜇网,只是网扣比海蜇网的小,网线也比海蜇网的细。蟹子是挂在网上的,网收上船之后再摘蟹子。

码头和渔场  1987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公布境内的乳山口、和尚洞、南泓三个渔港为国家重点渔港;1990年6月国家农业部公布乳山渔港为22个,分别是:乳山口、南泓、和尚洞、挂子场、乳山湾(含秦家庄、寨前、金港、人石、到根见、刘家庄渔港)、东小青岛、沙港、葫芦湾、西黄岛、塔岛、小石口、洋村口、龙口石、单家河、围海圈、宫家岛、锁驴橛、白沙口、石堡、杜家湾、绿豆湾、浪暖口渔港,所公布的这些渔港,其使用历史都很悠久,在代代渔民的心中,那是大海与陆地的生活走廊、生命通道。

  民国《牟平县志》卷5第25页载:“浪暖口在县东南一百四十五里,港外多沙滩,滩上多渔铺,各有地主,设铺者需纳地皮租;东至小里岛,西至洋村口,其间沿海渔庄,几无家不业渔者;渔声颇远,渔船出海,常在数十里或百里之外。洋村口,在县南一百四十里,港口水浅,船到时须乘潮入,忌南风,海滩多渔铺,各有地主,设铺者以时纳租,其间渔户,以东南塂、洋村、南寨、老鸦庄为多,渔场与浪暖口通用。”

  我国沿海分五大渔场,有渤海渔场、石岛渔场、吕泗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渔场。旧时境内渔民的作业范围主要在石岛渔场和渤海渔场,少数情况下进入吕泗渔场和舟山渔场,南海渔场因太远而不到。国家还将各大渔场再划分为若干个小渔场,国家78海区中有一捕捞区被命名为乳山渔场,面积为5007平方海里,是山东省十大渔场之一,盛产对虾、带鱼、鲅鱼、黄花鱼、鲈鱼、鲞鱼、梭鱼等。

  文化信仰  乳山渔民受日常习俗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家节俗。乳山渔俗中一年有三次大的祭祀活动,看似重复,其实各有侧重。除夕是普祭,祖宗、天地神、财神、龙王、海神娘娘等都要祭祀;正月十三是专祭,专门祭海,并由最初抽象地祭祀自然界的大海发展为祭祀海龙王和海神娘娘;谷雨重点是祭船祈丰,万物均有神明,求船神保佑出海平安、大获丰收。

  除夕祭海  春节是中华民族祈福总动员,又正值北方渔闲时节,渔民当然要热闹一番。大年三十的早上,渔村家家户户除了做隔年饭、馇隔年菜以外,还要煮面条,长长的面条像带鱼。以前,乳山渔场多产带鱼,希望带鱼出得多,盼望海上能有好收成。吃完早饭后,男孩子要去给船贴“福”字。有的人家是贴五张,四个船柱子各一张,船头一张;有的是共贴三张,贴在船两帮和船前头。除夕夜间12点,男孩子要随父亲到海边祭祀海龙王、海神娘娘。旧时海边村村都有龙王庙和娘娘庙,到两庙去祭祀。两庙有的虽然很小、很简陋,但在渔民心中的地位却是崇高的。祭祀的方法,是摆面食、水果等,叫设供盘,再依次是上香、磕头、烧纸。没有龙王庙、娘娘庙的自然村,庙便在人们心中,朝着大海祭祀即可。乳山渔民是广神论群体,他们又信龙王、又信海神娘娘,都虔诚敬拜两神。20世纪60年代以后,除夕夜到海边祭祀的风俗消失了,给船贴“福”字的传统仍然在。

正月十三祭海  民间把“祭海”两字倒读为“海祭”,说正月十三管海祭,这天,渔民们要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与除夕夜各家分散祭祀不同,此日是合村、合乡的群众聚集而祭。从前管海祭,有的半夜起来到海边发纸,白天再举乡狂欢。渔民搞活动,突出的是一个闹字,闹醒沉睡了一冬的大海和大地。管海那天,如果能请来剧团、秧歌为最热闹。管海日的上午七八点钟,在海边摆放桌子,桌子放“三牲”(乳山“三牲”多是全猪、全羊、全鸡或者大鱼,为古代“大三牲”“小三牲”的重新组合)、大饽饽等祭品。由族长或德高望重者代表全村渔民给龙王敬香,再由他领着磕头。渔民们长辈在前,晚辈在后,依次跪下,虔诚叩首。上古祭海,是祭大自然实体之海,祭的是意念中的海神;明清之后祭海,祭的是东海龙王和海神娘娘这两位吉神。祭祀吉神用过的供品,带有吉神佑护的福因,要分给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食用,使大家都能获得福佑。这与远古不同,远古祭凶神恶煞,把供品掀进水中或者埋掉,意在喂饱了凶神使他们不害人。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祭祀仪式曾经停止;80年代,又逐渐恢复,多是单船自行祭拜;进入21世纪,聚众而祭的仪式也开始恢复。搞文明祭祀仪式的村庄,还把燃放鞭炮、“三牲”祭品等改为锣鼓喧海、秧歌狂欢,既节俭环保,又不失民俗风情。

  谷雨节祭船   谷雨这天是祭船出海的日子。俗语骑着谷雨打杂鱼,谷雨前后,洄游到乳山渔场的鱼虾基本到齐了。在非机械化捕捞的时代,谷雨前后,猫冬结束,开始出海。约定俗成,谷雨成为祭船的吉日。祭船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船下坞要祭;一种是不论新船还是旧船,年内头一次出海都要祭。祭船时,船主把全猪(或大猪头)、大供(饽饽)摆在船头上,烧香纸、放鞭炮,船长带领船员面向供案磕头,求平安、求丰收。祭祀之后,把猪切成大块肉,架锅煮熟,渔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预示丰衣足食,能发大财。这时陌生人赶上了,如果客客气气的,不立即参加狂吃豪饮,这对渔民是很不礼貌的。

20世纪50年代之前,还有“风兆年成”一说,说正月二十五是龙风日,这一天是龙王发布全年天气总预报的时候,渔民很关注。半夜之后,他们会到室外,观测风向、风力,观看天空阴晴。东南风最好,海上平安鱼虾多,东北风也行,最忌西北风;天空以晴为吉,多云也可,忌讳阴天。清代,还有三月二十三日给海神娘娘过生日、六月十三日给龙王过生日等祭祀仪式,民国时期消失。

信奉东海龙王、信奉海神娘娘,是渔民代代相传的不变情怀。前者赐予鱼虾,保障生活;后者化解危难,保佑平安。龙是中华的大图腾,远古的人就崇拜。而海龙王之说形成相对较晚,唐代始兴,宋代大兴。宋朝四海龙王被抬高至国家祭祀的地位,立春那天在莱州祭东海,立夏在广州祭南海,立秋在河中府河渎庙遥祭西海,立冬在孟州济渎庙遥祭北海。东海龙王权力最大,龙怕火,但东海龙王手中握有火种。乳山地处东部沿海,信奉东海龙王。

海神娘娘,南方称“妈祖”。传说妈祖历史上确有其人,姓林名默祖籍福建莆田,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是五代时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愿第六女。因救助海难落水而死。“土人祠之”,尊为“妈祖”,奉为海上救助神。北宋宣和年间(1174-1189)御赐庙号“顺济”,南宋封“灵慧夫人”,元代又加封“天妃”神号。元代时随着南北海上航运兴起,妈祖信仰传到北方沿海各地,成为渔民和海上航运业最崇信的保护神。

  五代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泉州巡检使林息的第六个女儿在福建莆田出生,孩子生后不哭不闹,就给她取名默儿。林默七岁学书,十岁喜静坐一室,十五岁悟道,曾经渡海救助海上遇难船舶。一年秋天,父亲和哥哥坐船外出,风浪大作,林默正在织布,好像睡着了一样,突然脸色大变,手里的梭子也停在空中。她母亲以为她白天睡觉了,轻轻拍拍她的肩,林默一惊,手中的梭子落在地上。她醒了,难过地告诉母亲,父亲没什么事,哥哥却落水没命了。果然,她父亲回家述说获救情况,母亲大为惊异。从此,林默经常出海救人,28岁那年飞升。后来,人们建庙祭祀她,奉她为海上救护神。货船和渔船上也专设她的神龛,虔诚供奉。行海人突遇风暴,都要焚香祈祷她前来搭救。据说一经祷告就灵验,她就会送灯引路。即使来不及焚香祈祷,她也会显灵的,因她以救人为第一要务。

  境内对东海龙王和海神娘娘是同等崇拜,然而,海神娘娘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明显多于东海龙王。有关娘娘送灯救助危险中的渔船的传说,举不胜举。话说元代有一年,一支满载楠木和瓷器的船队,浩浩荡荡向北方驶来,行至半路,突然狂风大作,波浪滔天,船队危在旦夕。船工齐呼妈祖救我们,喊声刚落,娘娘马上显灵,风浪改变了方向,成为船队的前行动力,他们安全地驶进乳山口港。为了报答妈祖娘娘的救命之恩,他们在乳山口港北山崖顶上修建起一座娘娘庙。娘娘庙整体建筑分前、后两排,前排是戏楼,后排是娘娘庙,庙的正殿两丈余高,雕梁画栋。妈祖的雕像是檀香木所作,有两米高,慈颜佛面,秀美庄重、栩栩如生。每年海神娘娘生日前后,沿海的渔民和南方至此的船民要到此进香、祈祷、唱戏、放鞭炮,场面极为壮观。此处是乳山史上最大的娘娘庙,历经元、明、清等朝代,香火鼎盛。

  境内渔民多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在出海的过程中,上半夜晴空万里、风平浪静,后半夜天昏地暗、风浪突起,他们急将锚收起,把太平石放入海中。风浪太大时不能用锚,锚爪抓住了海底,船随狂浪的上下起伏会受到缆绳的限制,一旦缆绳长度不够,船会被拉入水下的。不一会儿,风浪来了,船在上下颠簸、左右摇摆,风刮起的飞水打得人睁不开眼,船上的人根本无法站立。只能任凭小船拖着太平石向南漂流,漂到哪儿就算哪儿吧。正当他们绝望的时候,突然看到前面有一盏灯在风中闪烁。这时候,他们感觉风浪好像小了一些,可以使用橹了。他们用舵加橹调整着船的方向,进入千里岛得以顺利登岛。在岛上等风浪过后,他们安全返回家乡码头。

  这些传说有无科学道理姑且不论,人们在无助的情况下,有种信仰,有种信念,才能鼓起战胜逆境的勇气。神灯引领船只脱险,作为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世界各地都有传闻。从前的渔民、水手几乎都亲历过。如果说这事是迷信,亲历者们会跟人急的。既然不是个别现象,其中必有缘故。有的研究者认为,以前海洋中有一种能发磷光的鱼,这种光在夜间或者阴雨天气里更加醒目。它们喜欢群居,群游时合聚起来的光反射在海面上是很亮的。没风没浪的天气里,它们游弋在深海区觅食,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就要游到避风港里去。船只要随着它们的“神灯”走,就准能到达安全口岸。

  生活习惯  以距海近远而论,乳山内陆的人称海边的为南海沿人,南海沿人称内陆的为北山里人。北山里人既向往大海,却又打怵到海边去,因为南海沿人的讲究特别多,有时能弄得外人无所适从。到海边做客,可以说还没有一桌没有盘鱼的宴席。渔民对吃盘鱼相当讲究,是否能够招待好客人,视为在此一举。他们多不善言语表达,却诚心实意地把对客人的美好祝福写在了盘鱼上。吃盘鱼时,渔民的豪爽性格会展露无遗,不喝个三坛子两罐子的是不会罢休的,往往是宾主同醉。当盘鱼吃掉上面要翻过来吃底面时,千万不要说“把鱼翻过来”。不能把酒杯、茶杯、餐饮用具倒扣着,因这均隐含船翻过来了之象。筷子不能搁在碗沿上,象形桅杆放倒了不能出海打鱼了,引申找不到活干;要把筷子头朝桌子中间直放着,象征船行无阻,直奔渔场,寓意找工作容易。在渔村遇到说“翻”字时,要说成“划”或者“转”。渔民遇船漏是较糟糕的事,所以在船上,遇到“漏”字要说成“明”或者“透”。这些理念再经引申,生活中的讲究则更多了起来,形成了渔民特有的一些语言。

  渔民往往会热情地邀请客人参观他心爱的渔船,船上的规矩则更多。旧时不让女人上渔船,后来允许了,但也是有条件的,女人上船不能坐在船头上。女人也不能跨着、坐着渔网。除船长一人外,任何人不得坐船主子。主子是柱子的谐音,即固定船舷上矮木柱子。舢板的船舷共有四个这样的木柱子,左舷两个,右舷两个。船尾两侧的高一些,是大主子;船头两侧的矮一点,叫二主子。柱子的主要功用是挂网绠、拴锚缆。

  新船下坞,要择好日,船头披红彩,桅杆挂红旗。船头上摆供品、烧高香、燃黄表、点蜡烛。船主用朱砂为墨,在新船的眼圈里画上眼珠子。画好以后,锣鼓齐鸣、鞭炮齐响。抬船人喊着“风平浪静,船到吉行”等号子,请船下海。这个过程,讲究接个好口彩。干活或者围观的人,要多说些鱼满舱、平安、发财等词,千万不能说丧气话。据说20世纪30年代,六村屯有位大财主修了一艘大货船,将下坞时,很多村里人到船上参观,其中有个人说:“我一趟没有跑到头。”他是在形容船太大,从船尾走到船头,需要歇息一下,结果这条船第一次航行就遇到了强台风,葬于海底。20世纪40年代的一天,西黄岛村有条渔船去下冬钩子(冬季到较远海域钓鱼),上船时有个渔民提着猪肉边走边说:“买这么多肉干什么?像吃今儿没有明儿似的!”他是在报怨船长不会过日子,肉买多了,结果那次出海遭遇暴风,他们再没能回来。这当然是巧合和人们事后的牵强附会,但渔民却很信这种事。

  如果随渔民出海,则会听到更多讲究的话儿。出海叫下河,船靠进码头叫收山;海域距离不说远或近,远要说是高,近要说是低;“帆”“翻”同音,帆不能叫帆,要叫蓬;完了、没有了,要叫满,比方说,鱼虾卸完了,不能说卸完了、没有了,要说满了或者说好了;如果绳子断了,不能说断了,要说绳子升了,桅杆怕断、船体怕断;东西碎了,要说某某东西笑了,船壳怕碎。说到与船上无关的事也要注意。议论打官司,原告、被告统称告状的,官司的谐音会联想到人溺水而亡;说日子如果说到初十,要说两个五或者俩五,初十和触石同音,船怕触到石头上去,依此类推。在船上的每一顿饭,第一筷子菜要先夹到大海里,请海龙王先吃,表达了渔民对大海的感恩。渔民如果发现网中有海龟,会立即放生,并磕头祷告,敬请原谅。平日里对海龟从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老人家、老爷子。

  赶海  赶海是渔家的生活习惯,既是采集劳动又是休闲娱乐。赶海的场地在潮间带上,退潮时才能赶海。海边人脑子里都有潮汐时间表,什么时候退潮,赶什么海货好,妇孺皆知。还有许多潮汐谚语,如“十三潮,十八水,二十退个愣挣鬼”等。起海蛎子、挖蛤、拾海螺、薅海菜、捞鱼摸虾捉蟹子等,赶海的事项很多。简记常用的赶海工具:

  蛎锥子  用细铁棍打成,类似平头螺丝刀,有木把、铁把两种,挖礁石附着的牡蛎的上盖(牡蛎肉在壳的上扇)。

  蛤耙  耙头的底部由铁片剪成齿状,上部用钢筋做扁口形的梁,梁中间安上长杆,焊接好了以后,在铁片无齿的一边与钢筋梁上拴网,形成网兜,手握长杆在海滩的泥沙中刮,泥沙随水流走,蛤存在网兜内。

  推网  用两根七八尺长的木杆或竹竿做推杆,在两杆三分之二处成60°交叉成剪刀股形状固定,两杆大头那端再用一横杆连接固定,成三角形网架,把网缠结、固定在推杆上组织的网架上,使网成为兜状,网后横拴粗绳子连着两边的推杆,后端为操作位置。剪刀股交叉处放在腹部,向前推着前进。起网时,交叉处紧抵腹部,用左手抓起网后的横绳后拽,用杠杆原理将网提起,右手拣取海货放进腰右侧的鱼篓里。

  小拖网  俗称拉小网。网长十米左右,网宽约五尺,两头置木棍弯曲成弓,弓的高度即网高,弓的下端绑石坠子。网间每隔两尺许拴木棍为撑子,撑开网的上、下两绠,使网张开立于水中。小网俩人拉,一人拉网的一端,在薄水区使用。赶上渔民拉泊网的时候,小网更能派上用场。泊网拉至浅水区将近上岸时,小网跟在后面拉,围堵漏网之鱼,俗称接网腚。鱼虾资源好的时候,俩人拖一潮,其收获也是很可观的。

其他如篓、筲、桶、盆、锨、镢、小铲子、挖刀子、炉钩子等农用工具和生活用具也可以当作赶海工具。

  渔村新俗  随着渔船机械化、网具多样化、浅海养殖普遍化、天气预报准确化、渔民队伍知识化,渔俗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有些习俗逐渐远逝,一些新风尚逐步形成。20世纪末开始,乳山沿海各渔村,旗阵舞风,鲜艳醒目,渔家天天挂国旗。

  海阳所镇小石口村,是境内渔民最早在家门口挂国旗的村庄之一。挂国旗的习俗,来自渔业生产。渔民到公海捕鱼,船上需要悬挂国旗,在公海上,国旗是渔民的护身符和保护伞。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国渔民对中国渔民越来越尊重,渔民对国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返航回到家乡仍恋恋不舍,不肯收旗。渔民捕亲虾时,省海洋与渔业厅要发给捕捞亲虾的特许证,并配给一面题有“捕捞增殖虾”的标志旗,用于悬挂在船头,以备海上查验。渔民觉得只挂标志旗有点单调,就与国旗同挂,久而久之,在近海作业渔民也离不开国旗了。后来,渔民在住宅的院落里也开始升挂国旗。春节期间,大家换上新国旗,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昭示着国泰民安、富足康祥。就这样,从船上到家门,从节日到平时,渔村家家挂国旗的习俗就逐步形成了。沿海渔村原来有春节挂大红灯笼的习惯,但不是挂在门旁或窗前,而是用长竹竿挑起来挂,以灯笼越高越好。小石口、南夼等村兴起春节挂国旗之后,其他村庄纷纷效仿,不挂灯笼而改挂国旗了。再后来,不仅是在春节期间挂国旗,平日里天天都在挂。

  渔民号子  喊号子,各地多称为唱号。领唱的叫领号,是劳动的指挥者;和唱的称为接号,是劳动的参与者。目的是同声导同心,同心凝同力,齐心协力地把劳动任务完成好。劳动号子有小号、大号之分,渔民号子以大号居多,小号较少。大号有抬船号、拉船号、装网号、拾锚号、摇橹号、追鱼号、上网号、装舱号、拉绳号等;小号有系浮号、溜网号、捞鱼号等。常用的起号语:“一二一呀,力要齐呀”;紧接着是工作语,如推船下河喊“使劲推啦,出海去呀!”。如果遇到众人用力不齐的情况,领号人进行提示,如“前左边呀,加把力呀”“当中间呀,加把力呀”“最后边呀,加把力呀”;有些号子里还有安全生产的内容,如“带眼神呀”“注意手呀”“看着脚呀”。船推(大船是很多人在前面用大绳拉)到预定位置时,要落号,落号多是喊“到场了”“放平稳”;再如撑帆号子“哎伊来哟”“握紧绳呀哎”“使劲拽呀”“把篷撑呀”“趁好天呀”“多打鱼呀”“鱼满舱呀”“有钱粮呀”。上述号子内容在使用时是重复的,领号人喊什么,接号人也喊什么,这既是对领号人的回应,又是个精力集中、一致用力的过程。

  渔民号子的节拍,按强弱缓急,有2/4拍的,喊号急促、语气坚定,用于繁重劳动或紧急状态下使用;有4/4拍的,调式弱化,舒缓、自由,像风平浪静时拉船上岸,不急不慢,劳动中显得悠闲自在;有3/4拍的,相对说来旋律优美,像是唱歌,多是唱和交流,表达愉悦的心情。

  渔家谣  邑内旧时的渔家谣多已失传,曾流传于青岛红岛(原名荫岛)一带的《荫岛渔家谣》,我调研采访红岛企业家韩平德时记录了下来。这首渔家谣中有许多乳山的海口和渔码头名称,从中可以感知到当时渔捕盛况。

  家住荫岛郎君港,清明打鱼乳山前。

  祭拜怀古崂山头,青山黄山入眼帘,

  扬帆南行四十里,船出团岛向东转;

  顺流麦岛石老人,沙子口外老爷山,

  田横岛望辛家港,一蓬顺风大埠圈;

  棉花山北大小泓,东走石堡一道湾,

  石堡摇橹白沙港,日暮船泊浪暖滩;

  和尚洞前扎大铺,日出海阳撒网欢。

  这首渔家谣中有乳山市以此得名的大乳山;大埠圈,简称大圈,在海阳所镇西黄岛村;棉花山,《清史稿》中叫棉花岛,在乳山市海阳所镇杜家岛村;棉花山北大小泓,实际方位应是东北,大小泓指海阳所镇的南泓北村、南泓南村、南泓西村和小泓村;石堡(方言发音浦),在海阳所镇半海山村附近;白沙港,也叫白沙口,在银滩西部;浪暖滩,也叫浪暖口,在南黄镇西浪暖村;和尚洞,在银滩,大陶家村东南,因日本高僧圆仁而得名;海阳,此海阳指海阳所。从这首来自外地的渔谣中,可见境内当年渔事之盛。

  渔家民俗文化是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海洋文化又是乳山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专著成书难详其义。大海是浩瀚的,渔船是渺小的;旱路是踏实的,水路是漂浮的。因此,渔民祈福求祥的心情,比其他行业迫切得多。祈福是渔村民俗的主线,那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用这根主线串起来的美好企盼,企盼托起了渔民生活的每一天,托起了渔民生产的每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