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摘编

发挥驻威高校优势 助力城市国际化建设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威海市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0-02-03 08:46
浏览次数:
字号:[ ]

发挥驻威高校优势  助力城市国际化建设

徐宇工

 

    大学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既能以自身的服务和贡献为城市国际化提供成果,同时也能从城市国际化成果中汲取养分,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从地缘影响力角度讲,“城市的大学”本身就是城市的国际名片。比如,剑桥的剑桥大学、比兹堡的比兹堡大学、北京的北京大学,闻名于世的大学一定会对所在城市的国际形象起着重要窗口作用。

    威海在高校国际化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威海市职业学院先后与韩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开展研修交流合作;2015年,市政府采取“筑巢引凤”模式邀请北京交通大学在南海新区开展高层次的国际化办学;2019年4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山东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威海共同设立“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至此,山东大学(威海)已与澳大利亚多所大学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哈工大(威海)已与意大利、韩国、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1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大力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合作新空间,塑造城市开放新形象,丰富卓越城市的品质内涵,推动开放城市向国际化城市迈进”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的实施,为驻威高校发挥教育国际化优势,助力城市国际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

    目前,从总体上看,威海国际化发展还相对缓慢,城市文化创新力有待提高,服务产业体系化尚未形成,应对重大经济变动能力还不足。虽然已经提出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结构性调整要求,但与“构建合理城市结构”目标仍有差距。全球化趋势下的新动力尚未大量注入,城市核心竞争力还未完成向科技导向产业转移。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驻威高校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在助力城市国际化建设中有所作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高校特色文化为依托,促进多元城市文化的形成

    城市国际化发展要求城市居民必须具备较高的文明素质和国际化素养,因此,应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对外交往能力,推动普及英语。建议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向市民介绍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增进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知,提高涉外沟通能力。以驻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基础,成立跨文化研究中心,开展英美日韩俄法澳等多国特色文化研究,并逐步向社会推介,使市民文化逐步变为以齐鲁文化为主导,同时兼容异国特色文化,使市民心态真正转变为“世界公民”。推动大学文化交流周活动向广大市民开放,促进多种文化在市民阶层相互碰撞,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驻威高校为依托,引导鼓励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使更多市民直接参与到文化交流活动中来,直观体验不同文化。威海建市4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成果,可以以不同形式走进大学校园,向中外师生展示。具有全球意识以及国际视野的公民必然会将这种软实力转变为效果更为显著的硬实力。    二、以教育国际化为切入点,促进城市发展需求与高校引进资源对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的竞争源自于产业经济的竞争,科技创新在竞争中起决定作用。世界上知识经济发达的地区都得益于高水平大学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水平大学深度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速度。出口代工型产业优势正随人口红利消失逐渐变小,在这一前提下,优质项目带来的新的科技增长点,将成为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打破以往传统发展模式的硅谷模式将成为今后较为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是经过国家严密审核并由专家核定的项目,由此带来的各类外方人才的属地介入,会形成巨大的科技和产业合作潜力。建议市政府予以密切关注,出台政策积极促进城市发展需求与合作办学引进的各类资源(人才资源、学校资源、校友企业资源等)对接,力争将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各种优势资源为我所用、用之有效。 

    三、以驻威高校为纽带,促进中外城市交流发展

    大学是一个城市内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机构。驻威高校在这方面已走在前面,并形成一定优势。其意义不仅在于中外优势教育资源的再融合与再分配,在学术交流之上的大的国际背景是全球化进程的不可逆与资本流动的不可控。威海应抓住这一契机,以驻威高校合作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外方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人文交流。北京交大的合作伙伴——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和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就有意愿促成其所在城市(英国的兰卡斯特市和美国的罗切斯特市)与威海市结成友好城市;山东大学的合作伙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由于其在澳洲的特殊地位,一定可以为我市在澳洲寻求伙伴城市发挥关键作用。

    四、以毕业生、留学生为“信使”,推介威海、招商引资

    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中外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走向世界各地工作或继续深造,成为威海城市的形象大使。建议市外事、人社、商务等部门与高校加强合作,每年毕业季召开赴海外深造学生座谈会,介绍我市对外合作需求,以他们为媒介将我市的宣传信息带往世界各地;留学生既是城市国际形象的受众,也是潜在的城市形象传播者。初步估算,我市国际留学生数量在千人以上,来自几十个国家。应充分发挥国际留学生的桥梁作用,拓宽威海民间交流渠道。大力支持留学生在威创业,简化留学生创业审批流程,提供有息启动资金,集中孵化,进而促进威海与海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提高城市知名度。我市是无花果的高产地区,但在欧洲超市随处可见的无花果干,在国内市场,甚至市域内超市却鲜能见到。其原因应该主要是产品口感不佳。建议商务部门与在威就学的中东国家留学生加强联系,研究能否通过他们引进先进技术及加工设备或吸引有意愿的企业来威投资办厂。

 

单位及职务: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智库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