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摘编

关于推进我市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威海市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0-02-03 08:56
浏览次数:
字号:[ ]

 关于推进我市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刘长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社会公益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应当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我市社会公益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城区范围内登记注册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有近200家、16万人,农村公益服务队达1031支、9万多人。公益组织和队伍在助残扶贫、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以及精致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但是,与“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市公益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面上对社会公益组织、公益事业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二是,相当一部分公益组织缺乏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及运转和活动经费,日常运行、开展活动难以保证;三是,缺乏专业化的公益事业人才;四是,全社会参与、支持公益事业的氛围不够浓厚等,从而制约了社会公益事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

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各级关于推动社会公益组织、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性指导意见比较少,很多方面都是空白。建议我市总结多年来扶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经验做法,突出问题导向,在强化公益组织运行保障、推进公益事业项目化发展、培养专业化公益人才、宣传弘扬公益精神等方面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先人一步形成政策性、制度性成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公益组织强筋健骨,更好参与社会治理服务,助力城市稳定发展、良性运行,进一步倡树友爱、互助、和谐的文明风尚。

二、强化支持扶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益事业已超越了单纯捐款捐物的阶段,向更加专业、更加细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从事公益事业的人员逐步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从我市目前情况看,社会公益组织从业人员90%以上为兼职,且年龄偏高、专业化水平偏低、稳定性较差,难以适应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尽管高校和职业院校培养了不少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由于公益性社会组织工资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很难引入人才。建议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力度,大力支持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通过政府扶持提高公益组织社会认可度,吸引专业人才到公益组织中就业。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针对公益组织活动场所、运转经费紧张问题,倡导和鼓励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免费向社会公益组织开放,对公益组织办公和活动场地水电暖等费用给予减免或优惠,对初创期公益组织提供一定的资金、场地、项目、培训等方面支持,促进公益组织健康发展。

三、推进项目化发展

通过多年实践探索,我们认识到,公益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单一募捐模式,围绕受助群体就业创业、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打造集“技能培训、知识讲座、心理疏导、情感关爱、捐款捐物”于一体的综合项目,切实为受助群体提供多样化服务,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如此才能让公益事业永葆生机活力、彰显更大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单靠公益组织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围绕“安老、就业、助学、济困、助残”等主题,每年设计推出一批公益项目,引导政府机关、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和企业积极认领,使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资源的出资源,通过公益项目化运作,形成社会化、大众化合力,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比如,苏州市姑苏区自2014年起,每年推出一部《姑苏慈典》,发布当年度全市重点公益慈善项目,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机关、社会组织、企业和市民认捐,有效解决了群众困难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形成了全国知名的公益“姑苏品牌”。

四、营造浓厚氛围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公益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和重要生活方式。建议我市进一步健全完善公益服务信息平台和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互联网新媒体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传播普及公益理念,培养互助、博爱、共享的社会公益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公益事业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愿;将公益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公益意识、热心公益事业;加大对公益慈善先进典型的评选、推广、表彰、宣传力度,吸引和感召更多市民、企业及社会组织加入到公益队伍中来,推动公益精神在我市蔚然成风。

 

单位及职务市政协委员,威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