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孙思较与梵云院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威海市委员会 浏览量:
孙思较是威海记载最早的、职务较高的将军。他是后梁(907—923)皇帝朱温亲兵部队的将军。
关于孙思较其人其事,正史和地方史志皆不见于记载。唯一记载孙思较的资料,是元代朝奉大夫、行太常博士、骑都尉、汾阳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文登郭格庄人郭长倩所撰《金梵云院碑》碑文所述文字。从郭长倩的记载知,孙思较是朱温属下的一个“十将军”,后来出资在今威海文登小观镇坦埠村北凤山修建了梵云院。梵云院是当时威海地域建筑面积最大、最华丽的佛家寺院。今小观镇坦埠村凤山梵云院旧址当时属于牟平县辖。
关于孙思较身份,《金梵云院碑》碑原文记载为“前宣武军节度元从十将”。
要了解孙思较,就必须首先弄清孙思较的职务——“十将”。
碑文所说的宣武军节度使,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全忠)被唐朝皇帝最早封为节度使的藩镇名称。《新五代史·卷一》载唐僖宗“中和三年(883)三月,拜全忠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到昭宗光化三年(898)朱温被拜为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节度使。尽管后来唐昭宗封朱温为二十一镇节度使,但朱温做了皇帝以后,仍把这四镇称为“故所领”四镇,并单独为这四镇设立一个“建昌宫”,专门管理这四镇的赋税、兵马、仓库、账册等。把四镇中最早跟随他打天下的宣武镇人马,称为“元从”部队。
所谓元从,就是指开始就相随的人员。唐高祖、唐德宗都有元从部队。《魏书·李栗传》“(李栗)初随太祖幸贺兰部,在元从二十一人中”。这是李渊开始打天下时就相随的二十一人,被称为“元从”;《旧唐书·德宗纪》兴元元年“诏奉天随从将士,并赐号元从功臣”。德宗李适由于藩镇的叛乱和兵乱逃到奉天,把在奉天随从的将士也称为“元从”。
朱温把任宣武军节度使时跟随他的元从将士分到四镇担任将官,另外专门设置管理元从部队和元从将士的机构,把最信任的人任为管理元从将士的将领。
元从部队属皇帝的亲军部队,其最高官员称为元从都押衙,以下有元从亲军都虞候、元从都将、元从十将、元从押衙等。
“十将”,是元从部队中的军官职务名称,而非指“十个将军”。最早设于唐代,为元帅、都招讨使等高级武官的属将,也是总掌兵权的兵马使手下武将。“十将”,虽不及兵马使位高,但也算中级将领,如龙虎军十将、内衙十将使等。到了宋代,“十将”的地位低下,成为禁军的下级军官。由于“十将”在唐和五代地位高,所以金代的郭长倩在碑文中称“十将”孙思较为“大檀越”
孙思较的身份职务,就是梁太祖朱温担任过宣武军节度使时的元从部队中的中级将军—“十将”。
从郭长倩的记述,可知:孙思较是文登人;孙思较是跟随梁太祖朱温最早打天下的元从人员;朱温得天下后,孙思较的职位是元从部队的十将;孙思较为梵云院的建设提供了十多亩土地;从最初打地基开始,到梵云院建成为金碧辉煌近百间房舍,都是孙思较主持建造的,六度寺僧法平只是协助孙思较工作的;孙思较崇尚佛教,乐善好施;从郭长倩的记载看,梵云院建造之时,孙思较已经从十将将军位子上退役。否则,郭长倩不会在介绍孙思较职务时加“前”字。
关于梵云院,《金梵云院碑》碑原文记载:“牟平县治之东南百余里,曰凤山,峰峦秀拔,乔木千章,背负昆嵛,下临沧海,一方圣地也;故老相传,昔有凤集其上因以为名”得地十余亩,坦平可居,有大道场曰梵云院,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所赐名额也。始自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六度院僧法平卜助其间,有大檀越前宣武军节度元从十将孙思较遂以地施,经营基创,为屋近百楹,实化草莱,皆为金碧”。这段文字首先清楚地交代了梵云院的位置和取名渊源。
孙思较所建梵云院的特点是:面积大,占地十多亩;建筑规模大,有房近一百间,在当时为文登建筑面积最大的寺院;建筑档次高,所有房间装饰的金碧辉煌;因战乱当时无寺名。
梵云院始建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距今已有1028年。梵云院是由孙思较施舍土地十余亩,亲力亲为打地基、建房舍,亲自经营建设,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在一片荒芜的草莱横生之地,建成拥有房间百间、金碧辉煌的新寺院。当时天下正处于战乱纷争之时,没有心思也来不及向国家报告,所以没有得到国家的赐名。在一段时间内,梵云院虽建成却无寺名。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天下安定平静了,梵云院住持才请示中央政府给以赐名,皇帝敕赐寺额“梵云院”。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僧人文远继承前辈僧人遗志,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增修不停,使梵云院殿堂楼阁及设施全部备齐,胜于其他寺院。
北宋末年的战乱使寺院建筑毁于战火而荡然无存,只有房间的柱础还埋没在残烟余烬之中,留给人们的只是叹息。
此时梵云院住持永通立志要重修梵云院,再现梵云院的往昔英姿。于是,他和徒弟十余人,自伪齐阜昌癸丑(1133)至金大定丙戌(1166),经三十三年化缘,募资四百多万,兴旧起废,重新建成梵云院。由于永通和尚“干局足以办事,道行足以感人”,其高尚的人品、人格魅力,深深的感动了俗家百姓。俗家百姓慷慨解囊,有钱捐钱,有力出力,有技则献巧,能辩则劝施,“能者致力,巧者献工,辩者劝施”,把原来“荆棘草莱、龙蛇虎豹之区”的梵云院,建成穷极壮丽、佛宇僧房丹垩灿然的新的梵云院。来往之人见之皆为惊叹,都认为永通和尚是“材器能立事”的大才智之士。因此,身为政府官员的郭长倩被感动而写了《金梵云院碑》文。梵云院也因为郭长倩的碑文而扬名于后世。
梵云院,位于今文登城西南50公里之小观镇坦埠村北凤山,故又称凤山寺。该寺清嘉庆丁巳年(1797年)所立“永垂不朽”碑,其碑阴“碑志”首行有“大将庙”四至,故知此时梵云院已改称“大将庙”。
庙名改为大将庙,就是为了纪念出地、出资、亲历亲为“大将庙”的建设者孙思较。孙思较与大将庙是连在一起的。
2005年3月在大将庙遗址西250米处发现一石墓。墓顶及内部结构已遭破坏,土圹东西长310厘米、宽260厘米。石椁由三层雕刻的石块组成,底层垂直椁石七块、中层上部内收斜放椁石4块,内侧皆有浮雕。从浮雕雕刻风格考察,与元代文登境内的东华宫石狮雕刻、长山刁通墓石刻的粗犷相比,凤山寺墓的画像石雕刻风格更为细腻流畅些,基本可断定为宋代石刻。从随葬的古铜钱知该墓时间上限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从墓葬形制规格看,墓主必定是有大功德之长老。有宋代风格的、元代以前的、对凤山寺有大功德的长老,只能是高僧永通。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永通这样做的目的,除了客观上把寺院建起来之外,主要是想以当初具体负责建造梵云院的高僧法平的建寺精神,来教育众人,“盖欲以法平知见之香,普薰斯人也”。可见,永通和尚是特别崇拜二百年前建院的高僧法平。不言而喻的是,永通肯定也特别感激和崇拜二百多年前出资、捐地、主持建造梵云院的大檀越、元从十将孙思较。
由上推知:凤山寺墓形制规格较高,石雕风格时间断为元代以前至北宋末年,墓主必定是有大功德之人,说明墓主就是人们极其佩服的永通长老;由永通长老特别佩服建寺者法平,可以推论永通长老同样佩服主持建寺者孙思较;由永通和尚特别佩服法平和孙思较,推知永通和尚墓中的画像石上的和尚即指法平、武将即指将军孙思较。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八八》对墓壁画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汉代以来的习惯是在墓壁画中绘古代故事人物,自画其像居主位,宾位绘死者平生仰慕崇拜对象。据此知道,永通仰慕崇拜的对象是法平和孙思较,故画像石中的二人就是法平和孙思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