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首位进士——何弼实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威海市委员会 浏览量:
隋代以前,选官用九品中正制度。从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规定每州贡士三人;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设二科举人;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开始。唐代进士考试内容有贴经、诗赋、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贴经全靠背诵,做赋诗需要动脑思考,因而考中其它功名容易,考中进士特别难。当时明经科录取率为十分之二,进士录取率仅为百分之一二,数额悬殊很大。进士及第难但容易飞黄腾达,所以在唐代,就是当了宰相,出身不是进士也不值得夸耀“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由于唐代进士录取人数少,难以考取,故能够中进士,实属不易,当然也是很荣耀之事。
威海科举制下有记载考中的第一位进士是唐代昭宗景福二年(893)之前出现的进士何弼实,生卒不详。何弼实之前可能也有中进士的,但不见于记载。
威海这样偏远之处,早在唐代居然就有能够考取进士的人,真是是难能可贵。
至唐末,科举制度已推行了近三百年。在威海历史上,不是没有人才,也不一定是没人考取进士,只是史书没有记载,故而威海取进士情况不明。
何弼实在唐代考取进士,是由唐景福二年的文登莲花院石幢幢文所显示的信息。该幢文为进士何弼实所撰。
何弼实石幢幢记共有大约400字。正是这400字使我们了解了如下信息。
一是何弼实的幢记使我们了解了皈敬大师的经历。皈敬大师(844-891)俗姓张氏,法讳皈敬,是当时著名的灵塔大师的高足,还在幼年之时便出家当了和尚。皈敬在昆嵛山修行多年后,来到了文登城的莲花院。在莲花院修炼不到一年便因病去世了。死后,莲花院的僧人们为了纪念他,花了半年时间为他建造了一个精致、壮观的石幢。
从“幼归释氏”“挂锡昆峰,久历岁月”字意知,皈敬自小出家后,就一直呆在昆嵛山的寺院里,直到来莲花院之前,时间长达四十年左右;根据目前所了解的资料断定,皈敬在昆嵛山所修寺院可能为六度寺;此处明确把昆嵛山简称为“昆峰”,这与《唐无染院碑》“昆嵛山”的记载是一致的。这是“昆嵛”作为山名的最早记载。
从“门人全意等,以绝粒斋心、香花供养”的记载看,皈敬到莲花院担任的是方丈,或主持。
从“召良匠凿嘉山,穿厚地而取奇石,剪长林而取珍材”为他“素服三载,礼之入存”的记载,及弟子们对为师父造石幢的重视程度,知道整个莲花院的僧人们对皈敬是无比崇敬。用了上百人、花了半年时间凿成的石幢,就是为了寄托对师父的哀思。
二是何弼实的幢记使我们知道,昆嵛山的寺院至少在唐宣宗(847-858)时就存在了。因为从皈敬“春秋卌有七,去景福之首”知,皈敬死时47岁;景福元年为892年,“之首”为前一年,即891年。向前推47年,知皈敬生于844年,皈敬很小就进佛寺修炼,说明昆嵛山的佛寺至少在九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就存在了。那么寺院的创建则会更早。昆嵛山建筑这样早的寺院,究竟指哪个寺院,需要考证。由于六度寺是隋代寺院,则“昆峰”应该就是指的六度寺。
三是何弼实的幢记使我们知道,唐朝时的文登县治,除了有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的惠海寺、惠聚寺两寺之外,莲花院也是唐时很早就有的寺院。皈敬是891年五月圆寂的,他来寺接近一年,说明他是890年或者是889年就来到了莲花院。证明,莲花院至少建造于889年以前、有当时石刻确凿证明的文登县的佛家寺院。因为尽管六度寺是隋代就有的寺院,但证明的石刻却是明代的石刻。另外,无染院是891年创建,比莲花院至少晚两年以上。
四是石幢记的末尾,何弼实写道“伏恐陵迁谷变,渤澥成尘,若不镂石如斯,何表将来之记?”这是何弼实之所以对石幢作记的根本原因,即对花这么大成本做成的石幢应采取的保护措施。作为知识分子的他知道,石幢保留的文化价值。
没有何弼实的幢记,今天的我们决不会知道唐代文登县治还有这样一座壮观的寺庙。我们在考证唐代文登的寺院,知道有昆嵛山的无染寺和六度寺,文登北部汪疃的王疃寺,文登北50里的宝峰寺,文登西南的黄垒院,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提到唐代文登县治有惠聚、惠海二寺,以及法华院、天门院、南山法空阇梨院,和乳山浦一带的寺院,共有十一处,有了何弼实的石刻,则文登多了一处确凿的唐时寺院,共十二处。充分证明唐时佛教在文登的广泛传播。只可惜的是,何弼实没提惠聚、惠海二寺,圆仁没提莲花寺。这是幢记和《行记》各自留下的遗憾。但对寺院的记载综合起来又是互为补充的。
没有何弼实的幢记,就没有六度寺设于隋代的佐证。有了皈敬在昆嵛山修行四十多年的经历,六度寺建于隋代的结论就得到进一步的支撑。
附威海第一位进士何弼实《皈敬石幢文》,观唐时进士级文人的文采,以飨读者,以见唐时之文风:
“仙师俗姓张氏,法讳皈敬,当邑人,即灵塔大师上足也。幼归释氏,长参玄宗,一言合道,便契真理。挂锡昆峰,久历星岁,近厕兹院,未更岁余疾恙渐萦,即赴魔请。付属斯在,迁神净方。春秋卅有七,去景福之首,五月九日已归大寂。门人全意等,以绝粒斋心、香花供养,素服三载,礼之如存。遂舍兹所有,建彼尊胜幢焉。于是召良匠凿嘉山,穿厚地而取奇石,剪长林而取珍材,役百人之功,计半一之岁,莫不金锥连击,钢鳌双冲,玉屑迸飞,石火电耀。吐莲花之仰俯,垂缨络之纵横。瑞气祥云,若盘龙之偃蹇;悬针垂露,似返鹤之翱翔;一轴真文,横铺八面。以日计时,功圆既就。乃卜县之艮位,置院之坤宫。地连溟渤,势接昆岩。四山如华日之形,万象带含春之景。坐中秀气,视远近之江山;枕上泉声,听晓夜之流水。奇希无忧之所,仿佛极乐之场,可安尊胜之文,可置不朽之迹。伏恐陵迁谷变,渤懈成尘,若不镂石于斯,何表将来之记。景福二年”。
从这篇幢文里,我们亲见了何弼实行文的风采,区区四百字,将皈敬大师的简历,到莲花院的情况,以及皈敬大师如何得到满寺上下的爱戴,全寺之人在他死后为了更好的纪念他,都在忙碌的为他建造石幢。造石幢施工的场面,使人如临其境;石幢制造之精,使人浮想联翩。
何弼实的幢文,文章练达、气势雄健,使我们彷佛看到韩愈和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的影子,完全脱去了魏晋以来骈文浮华的文风。何弼实的文字峭拔矫美、风格清新。不愧为大唐威海第一位进士。
由何弼实所撰幢文之石幢,还透露出以下信息。
一是唐代县级政权的机构组成。幢文显示,自文登令以下有主薄、县尉、司衙司、司功司、差料司、司户司、司仓、司法、司士、两税,列名其上。唐代县级职官设置情况,通史及一般史书很少有记载,莲花院石幢为人们展示了唐代县级政权的组成状况,成为人们研究唐代基层政权的宝贵史料。
二是石幢刻有两税的官名,使我们知道唐代自实行两税法之后,在县级设有专门收取两税的佐吏,对研究者来说也是很有价值的。两税法是唐德宗时宰相杨炎提出的赋税改革法,780年唐德宗颁布,因是分别在夏、秋两季征税,故称两税法。这种税法直至明代实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之前,一直沿用,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税法之一。在县级设有两税收税官,是皈敬石幢给我们提供的信息。
三是幢文提到唐代威海地域出现了两个佛教大师。一个是皈敬大师本人,为莲花院方丈;另一个是昆嵛山六度寺方丈灵塔大师,皈敬大师的师父。
据说,皈敬石幢原在文登整骨医院水库之西山坡(今城北村)。1959年建水库大坝时,石幢遭到破坏,碑石被劈开,用来铺小北山大队的猪圈底。另有说埋在水库大坝下。可惜的是,《文登光绪志》没录下石幢的其他文字。